球探足球比分

图片

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 专利导航报告

2025-03-17 16:59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







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

专利导航报告





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202311




目 录


摘 要 6

第一章 研究概述 8

1.1 研究内容 8

1.2 技术分解表 8

1.3 专利检索及数据处理 8

1.4 相关事项说明 9

1.4.1 术语约定及说明 9

1.4.2 相关名称约定 10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发展情况 13

2.1 发展概述 13

2.2 发展政策环境 15

2.3 市场规模及需求分析 21

2.4 产业链及产业竞争格局 27

2.5 未来发展趋势 31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分析 41

3.1 全球专利情况分析 41

3.1.1 法律状态分析 41

3.1.2 申请趋势分析 42

3.1.3 竞争格局分析 43

3.1.4 优势竞争者分析 45

3.1.5 发明人分析 46

3.1.6 技术分支分析 47

3.1.7 小结 49

3.2 中国专利情况分析 51

3.2.1 法律状态分析 51

3.2.2 申请趋势分析 52

3.2.3 竞争格局分析 53

3.2.4 优势竞争者分析 55

3.2.5 发明人分析 56

3.2.6 技术分支分析 57

3.2.7 小结 59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61

4.1 三元材料 61

4.1.1 法律状态分析 61

4.1.2 申请趋势分析 62

4.1.3 竞争格局分析 64

4.1.4 优势竞争者分析 66

4.1.5 技术分支分析 68

4.1.6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70

4.1.7 重点专利列表 71

4.1.8 小结 80

4.2 磷酸铁锂 82

4.2.1 法律状态分析 82

4.2.2 申请趋势分析 83

4.2.3 竞争格局分析 85

4.2.4 优势竞争者分析 88

4.2.5 技术分支分析 90

4.2.6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91

4.2.7 重点专利列表 96

4.2.8 小结 107

4.3 富锂锰基氧化物 108

4.3.1 法律状态分析 108

4.3.2 申请趋势分析 109

4.3.3 竞争格局分析 110

4.3.4 优势竞争者分析 113

4.3.5 技术分支分析 114

4.3.6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115

4.3.7 重点专利列表 117

4.3.8 小结 125

第五章 LG集团专利分析 128

5.1 公司概况 128

5.2 法律状态 129

5.3 创新动态 130

5.4 竞争格局 131

5.5 技术分支分布 132

5.6 技术路线 132

5.7主要研发团队 133

5.8 重要专利及解读 134

5.9 小结 142

第六章 宁德时代专利分析 144

6.1 公司概况 144

6.2 法律状态 144

6.3 技术分支分布 145

6.4 创新动态 146

6.5 技术路线 147

6.6 主要研发团队 149

6.7 重要专利及解读 150

6.8 小结 154

第七章 专利运营方案制定 156

7.1专利资产管理方案 156

7.2专利资本化运营方案 158

第八章 专利导航、布局和规划建议 160

8.1 三元材料的专利导航建议 160

8.1.1 技术研发方向 160

8.1.2 重要专利解读 160

8.2 磷酸铁锂的专利导航建议 166

8.2.1 技术研究方向 166

8.2.2 重要专利解读 168

8.3 富锂锰基氧化物的专利导航建议 177

8.3.1 技术研究方向 177

8.3.2 重要专利解读 177

8.4 高价值专利组合布局建议 187

第九章 专利导航项目成果应用 189

9.1 成果应用原则 189

9.2 完善相关发展规划 189

9.2.1 知识产权管理完善规划 189

9.2.2 技术开发工作规划 191

9.2.3 产品保护工作规划 192

9.3 保障相关资源投入 193

附件 196


摘 要

本报告根据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需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进行分析。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分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一级技术分支专利分析(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氧化物)、重要申请人专利分析(LG集团、宁德时代)、专利运营方案制定、专利导航以及布局和规划建议、专利导航项目成果应用,通过以上分析获得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技术热点和技术空白点等,并针对专利分析的结果提出专利导航和布局建议。

本报告第1章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研究目的及方法、技术分解原则、以及本报告文献检索和数据处理的方式、相关事项和约定进行了简要阐述。

本报告第2章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发展概况,主要包括国内、国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总体发展情况。

本报告第3章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及国内专利进行分析,分析维度包括专利概况、申请趋势、申请区域、主要申请人、技术领域、全球专利布局,从而获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的详细情况。

本报告第4章章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技术分支(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氧化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维度包括专利概况、申请趋势、申请区域、主要申请人、技术功效矩阵分析、重点专利分析,从而获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在各个技术分支中的技术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重要核心专利。

本报告第5~6章分别对各重要申请人(LG集团、宁德时代)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分析维度包括专利概况、申请趋势、申请区域、技术路线分析、重点专利分析等,从而获得重要申请人现阶段的研发情况。

本报告第7章对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专利依据P21专利价值评估模型,以事实数据为基础,综合数十项专利指标,全面考虑专利的法律、技术、市场等评估评估维度进行评估,给出不同级别专利的管理及运营方案。

本报告第8章提供高价值专利组合导航建议,先是针对专利分析的结果,对当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总结、重要申请人专利研发方向总结,对当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技术热点和技术空白点进行总结,并对项目团队未来的研发提出专利导航建议。

本报告第9章给出专利导航成果应用原则,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完善规划、技术开发工作规划、产品保护工作规划。

本项目报告由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专利分析团队共同完成。

我们衷心希望本项目能够为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项目研究组提供有益参考。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研究范围未能覆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方方面面,且报告内容难免存在疏漏、不足或者偏颇,还望大家谅解并不吝批评指正。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内容

本项目基于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发展需求,择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为本次专利导航的研究方向,以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氧化物为重点技术进行专利分析研究。以了解全球、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整体发展、布局态势,指导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高创新研发起点,优化专利储备、布局,进而提高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 技术分解表

结合调研情况,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国民经济分类和本报告的研究特点,确定本报告分析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技术分解表如下:

1-2-1 技术分解表

主题

一级技术分支

二级技术分支(例如重点材料种类)

锂离子电池技术正极前驱体

三元材料

高镍NCM

高镍NCA

磷酸铁锂

低温型磷酸铁锂

高压实磷酸铁锂

磷酸锰铁锂

磷酸铁

富锂锰基氧化物

富锂锰基氧化物

1.3 专利检索及数据处理

专利检索以智慧芽数据库(Patsnap数据库)检索数据为主。检索截止日为2023118日,数据范围包括全球170个国家/地区。

各技术分支在检索中考虑数据库的特点,并根据技术特点确定最终检索策略。根据项目技术分支的相互独立性,采用“分—总”与“总—分”相结合的检索策略。对于技术分支,先全面检索、保证查全,再通过各种去噪方式(包括分类号去噪、关键词去噪以及人工阅读手工去噪)逐步剥离无关项,达到可接受的查准率。

在检索式的确定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项目分解表,对于各分支的关键技术,保留核心关键词,并进行充分扩展;

2)其他关键词慎重取舍,对于每一个加入检索式或从检索式中去除的关键词,对其可能带来的噪声文献量进行判断评估;

3)使用关键词时尽量减少使用带来歧义较多的关键词,尽量使用准确的逻辑运算符。

1.4 相关事项说明

1.4.1 术语约定及说明

1、同族专利

同一项发明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而产生的一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专利文献出版物,称为一个专利族或同族专利。从技术角度看,属于同一专利族的多件专利申请可视为同一项技术。

2、技术来源国

以专利申请优先权所涉及的专利技术原始国或地区。

3、申请日约定

以最早优先权日确定。

4、专利法律状态

有效:指专利处于授权状态,在法定保护期限内并按规定缴纳年费维持的专利;

审中:指目前专利局对该专利还没有做出授权、驳回等结论的正处于审查过程中的专利状态;

失效:指除了有权专利和审中的专利申请之外的其他专利申请,其包括专利权有效期届满或因费用终止等导致曾经获得的授权专利处于失效状态,也包括专利被驳回、视撤、实用新型无效等原因导致专利申请自始至终未获得专利权。

未确认:PCT申请或国外申请未更新法律状态。

PCT指定期满:包含两种情况,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即已进入指定国,且已超出指定期限;PCT未进指定国(指定期满)即未进入任何指定国,且已超出指定期限。

PCT指定期内:PCT申请尚未超出进入国家指定期限。

1.4.2 相关名称约定

由于翻译或者存在子母公司、企业兼并等因素,在对专利申请人的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方便本项目的规范,以下对主要申请人名称进行统一。主要申请人名称约定见下表所示。

1-4-1 主要申请人名称约定

简称

对应申请人名称

宁德时代(组)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LG()

LG化学、LG新能源及其关联公司

住友()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及其关联公司

国轩高科(组)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及其子分所

比亚迪()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新能源科技(组)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蜂巢能源科技(组)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亿纬锂能(组)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POSCO(组)

浦项综合制铁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三星()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及其关联公司

格林美(组)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巴斯夫()

BASF SE及其关联公司

东芝()

东芝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冠宇电池(组)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容百科技(组)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德方纳米(组)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天津巴莫(组)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湖北万润(组)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欣旺达(组)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龙蟠科技(组)

江苏龙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湖南裕能(组)

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融通高科(组)

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北京合纵科技(组)

北京合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UMICORE(组)

尤米科尔股份公司及两合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龙佰集团(组)

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宝马股份(组)

宝马股份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深圳新宙邦(组)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广东东阳光(组)

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上海纳米研究中心(组)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发展情况

2.1 发展概述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2-1-1 锂电池各模块组成图

在产业链中游,锂电池各模块组成如上图所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四个部分就是: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和前驱体是构成锂电池的核心。

1、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一般可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四类。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进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

目前,三元材料正极和LFP磷酸铁锂正极是两条主流正极材料。

三元材料正极一般是指镍盐、钴盐、锰盐三种成分进行不同比例调整组成的正极材料,因此称之为“三元”。有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的优点,但安全性相对较低,在高温作用下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现象。

LFP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比容量大、安全性高、性价比高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

2、前驱体材料

前驱体材料号称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基因材料,决定正极材料的性能。

三元材料前驱体氢氧化镍钴锰/氢氧化镍钴铝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其一是控制结晶沉淀法,目前国内外主流三元前驱体企业均采用此方法;其二是金属合金熔融喷雾氧化法,此法工艺简单环保但易氧化不完全;其三是镍钴锰盐溶液喷雾焙烧法,用此方法可以制备镍钴锰的球形氧化物,工艺简单环保、成本低,但设备复杂,易腐蚀。

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合成目前有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即在同一个反应釜中进行磷酸铁的沉淀和晶型转化;二步法即将第一个反应釜中生成的黄色磷酸铁沉淀过滤后转移至另一个反应釜中。随着技术进步与产能扩张,磷酸铁的售价未来竞争激烈。此方法需要处理大量含硫酸铵或硫酸钠废水,环保处理成本较高1

市场上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前驱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前驱体的种类


分类

详述

锂电池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LiFePO4

磷酸铁锂是目前应用较广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其具有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功率密度高等特点,在电动汽车、储能、电动工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元材料(LiCoO2LiNiCoAlO2等)

三元材料是一种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其具有电压高、容量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

钴酸锂(LiCoO2

钴酸锂是锂离子电池最早出现的正极材料之一。其具有电压高、容量大、循环寿命较长等特点,应用广泛。

锂电池前驱体

氧化镁锂(Li2MgO2

氧化镁锂是一种较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等特点,在电动汽车、储能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磷酸铁锂前驱体

磷酸铁是制备磷酸铁锂的一种重要前驱体,“磷酸铁路线制备磷酸铁锂”由于工艺简单、原材料利用率高、重复性好、正极材料活性高,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已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工艺。

三元材料前驱体

三元材料前驱体(NixCoyMn(1-x-y)(OH)2)是制备三元材料正极材料的必备原料之一,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

2.2 发展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锂电正极材料行业发展与创新,《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2-2-1 2012-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行业相关政策

日期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

202211

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

旨在保障锂电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提出坚持科学谋划,推进锂电产业有序布局等五项政策举措。

20226

工信部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高能效锂电池安全技术是关键研发的突破技术之一。

202112

工业和信息化部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

提出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0219

工信部

《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2021)

推荐以磷酸铁锂电池为核心,以电池管理系统、分布式系统、自动消防系统为依托,并与储能逆变器、IPSCP云平台构成智慧储能系统,

2021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

20216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

《“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

十四五”期间规划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约26.1万辆,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约18.7万套。同时,推动公共机构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更新用于机要通信和相对固定路线的执法执勤、通勤等车辆时,原则上配备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基础设施数量,鼓励单位内部充电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

20213

全国人民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202012

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明确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对公共交通等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10%;并未设置过渡期,从202111日执行。

202011

国务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

21-2035)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20206

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

2017年版本内容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明确了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调整了新能源乘用车车型的积分计算方式,明确建立企业传统能源乘用车节能水平与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结转的关联机制等。

20204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生态

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保监会

《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

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并平缓2020-2022年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加快补贴资金清算速度。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将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延续至2022年底。






201910

国家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鼓励类产业: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高安全性能量型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循环寿命≥1800);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180mAh/g,循环寿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信息、新能源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高容量长寿命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前驱体材料。





20187

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

《关于节能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对于符合条件的纯电动商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商用车免征车船税。纯电动乘用车和燃料电池乘用车不属于车船税征税范围对其不征车船税。

20186

国务院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80%;重点区域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20179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

《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原理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探索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通讯基站电池等分散电池资源的能源互联网管控和储能化应用。

201812

工信部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年版)

镍钻铝酸锂三元材料作为关键战略材料被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20174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工万辆,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

20172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过1,0000亿瓦时,形成产销规模在400亿瓦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零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612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领域,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

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

201611

国务院

《“十三五”国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加快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建设,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在关键电池材料、关键生产设备等领域构建若干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负极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电解液技术。

20155

国务院

《中国制造

2025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位列十大重大领域,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20147

国务院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贯彻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20126

国务院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

2.3 市场规模及需求分析

1、全球

2-3-1 2021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结构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

注: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以及三元正极材料(NCMNCA)

2021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2亿美元,主要厂商有LG化学、容百科技、巴莫、当升等,其中三元材料总量69.4万吨,占比53.83%,磷酸铁锂出货量46.05万吨,占比35.73%

2-3-2 2020-2021全球锂电三元材料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

三元材料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市场分布较为分散,磷酸铁锂材料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市场分布比较为集中,排名前五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达67%,其中湖南裕能市场占比21%,排名第一。

2-3-3 2020-2021全球锂电磷酸铁锂材料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

目前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百亿美元,近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将达到300亿美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将占到整个锂离子电池市场的40%以上。其中,亚洲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34.2%,欧洲市场占据了20.5%,北美市场占据了24.1%

2、中国

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旺盛。为了满足旺盛的需求,近几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达194.7万吨,较上年增长78%

2-3-4 2017-202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

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4.2万吨,同比增长150.99%,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58.65%;三元材料总体出货量为65.8万吨,同比增长55.92%;锰酸锂材料的出货量为6.9万吨,同比下降36.70%;钴酸锂材料的出货量为7.8万吨,同比下降26.42%

2-3-5 2017-202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报告网

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的增加随之带来的是产值的提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值为4391.2亿元,同比增长209.4%

2-3-6 2019-2022年中国锂电池五大关键材料销售市场规模对比(亿元)

资料来源:EVTank,高工锂电(GGII),平安证券研究所

2-3-7 2019-2022年中国锂电池五大关键材料销售市场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EVTank,高工锂电(GGII),平安证券研究所

2022年国内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负极材料、电解液、锂电铜箔、隔膜出货市场规模分别为2268.71655.9755.4650.0390.4176.5亿元,正极材料(包括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占据绝对价值量最大值,市占率达到66.6%

2019-2022年三元材料市占率保持相对稳定,市占率在40%左右;受销量
和单价齐增影响,磷酸铁锂占比大幅度提升,2022年提升至28.1%,同比上涨了16.6pcts;受正极材料价格大幅度涨价影响,负极、电解液、锂电铜箔、隔膜占比不同程度下降。

出货量:受益于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运用,中国锂电正极材
料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势态。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94.7万吨,同比增长78.0%

出货结构2021年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开始超过三元材料,成为出货量最多的锂电正极材料;2022年磷酸铁锂材料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58.7%,同比提升17.7pcts。三元材料降至33.8%,同比减小4.3%

磷酸铁锂出货结构:目前主流产品以磷酸铁锂为主,磷酸锰铁锂多处于验证阶段,出货量较小,市场化进程有望提速。德方纳米、容百科技等企业均已投产磷酸锰铁锂新产品,国轩高科近期推出磷酸锰铁锂启晨电芯,能量密度高达190Wh/kg,装车后续航可达1000km24年量产。

三元材料出货结构:高镍化趋势明显,2022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产量约为59.9万吨,其中高镍三元NCM811NCA产量达到26.5万吨,总和占比达44.3%,较2021年提升7.1pcts。中镍三元NCM622市占率较2021年提升7.8pcts,主要由于长远锂科、南通瑞翔等企业高性价比中镍产品加速放量引起。

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最主要归因于材料本身性能良好和应用领域快速发展两个因素。回顾正极材料发展历程,钴酸锂是第一代商业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其具有振实密度大、充放电稳定、工作电压高的优势,但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较差且原材料有限。在钴酸锂之后,研究最早的就是锰酸锂正极材料。锰储量丰富使得锰酸锂在原材料方面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并具有倍率性能好、安全性能佳等优势。但其较低的能量密度、较差的循环性能限制了它的下游应用,随后,碳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相继出现,它们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循环性能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有效提升了材料的综合性能,成为行业的重大技术突破。

除了性能的不断完善使得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受到广泛青睐外,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助力两者市占率不断提高。比较不同正极材料各应用领域发展速度可发现,钴酸锂和锰酸锂所应用的3C产品领域由于市场逐渐趋于饱和,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6.5%,发展较为平稳。而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所适用的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快速发展,2021-2026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50%左右,处于高速发展期。因此,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将远大于钴酸锂和锰酸锂,渗透率不断提高。

2.4 产业链及产业竞争格局

1、产业链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上游为锂、钴、镍等矿物原材料,结合导电剂、粘结剂等制成前驱体。前驱体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后制得中游正极材料,应用于不同的领域。锂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起主导作用,且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也较高。下游锂电池制造领域主要分为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与储能锂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手机、便捷式电脑与储电站等领域。

2-4-1 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英大证券研究所

锂电池正极材料上游为锂、钴、镍等矿物原材料,结合导电剂、粘结剂等制成前驱体。前驱体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后制得正极材料,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下游锂电池制造领域主要分为动力锂电池、消费锂电池与储能锂电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手机、便捷式电脑与储电站等领域。

  1. 竞争格局

1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主要聚集在中、日、韩

全球正极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其中三元材料的核心专利则主要集中在美国3M公司。日本正极材料企业一直占据全球的技术高端,且主要供应给日本锂电企业,日本正极材料企业和锂电池企业具备明显的共生机制,双方在共同研发、商务协作上具备很强的合作性。

韩国的正极材料企业主要依赖三星SDILG化学的扶持,技术得到快速发展,ECOPRO成为SDI采购NCA的主要供应商,L&F的正极材料产销量在全球市场也排在前列。

中国正极材料厂商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产能迅速扩张,具有一定的成本价格优势,同时学习韩系技术和管理经验,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但产品质量较日韩企业仍有差距。

2-4-1 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企业分布

国家

企业

中国

容百科技、杉杉股份、光华科技、当升科技、长远锂科、贝特瑞、厦门钨业、德方纳米

日本

日亚化学、住友金属、三井金属、日本三德、日本电工、户田工业、三菱化学

韩国

三星SDI、韩国L&FLG化学、ECOPRO

德国

巴斯夫

比利时

优美科

法国

Saft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根据企业公开资料,2019年比利时的优美科(Umicore)与日本的住友金属(Sumitomo SMM)为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产能布局最大的两大公司。从整体区域来看,统计到的11家中国企业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占全球的比例合计高达37%,可见,中国是全球正极材料主要的产能集中地。

随着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越来越多企业想从该市场中分一杯羹。再加上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例如湖南裕能、德方纳米、天津巴莫等逐渐拥有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2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CR10大约为60%,较上年增长6.2个百分点。其中,前十企业中磷酸铁锂企业数量上升到6家,而三元材料企业数量下降到4家。湖南裕能以接近15%的总体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以三元材料和钴酸锂为主的天津巴莫总体出货量份额占比5%左右,排名第三。

2铁锂正极竞争:湖南裕能龙头地位坚实,第二梯队竞争激烈

2-4-2 2023Q1国内磷酸铁锂材料企业竞争格局(按产量)

资料来源:鑫椤资讯,公司年报及季报,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湖南裕能龙头地位稳固,公司2021-2023Q1年产量占比分别为26.2%29.0%32.6%,稳步提升,主要得益于两大股东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需求量稳增。

行业集中度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CR4产量集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2023Q1磷酸铁锂材料产量CR4分别为62.3%62.3%64.5%

第二梯队竞争激烈。德方纳米2021-2023Q1产量占比分别为20.9%15.9%18.7%2023Q1占比上涨2.8pcts2023Q1磷酸铁锂产量排名第三至第五名分别为融通高科、安达科技、万润新能,产量接近,竞争激烈。前十中,金堂时代是新进入者,2023Q1产量跃居第六,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

3)三元正极竞争:容百科技龙头地位稳固,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

2-4-3 2023Q1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企业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鑫椤资讯,公司年报,平安证券研究所

容百科技龙头地位稳固2021-2023Q1国内三元正极材料产量占比分别达到12.4%15.5%22.6%2023Q1产量占比提升7.1%,主营产品为NCM811,下游市场需求稳健,在整体市场淡季仍保持高需求量。头部企业市场占比拉大,竞争市场进一步加剧。

三元正极行业集中度逐年提升CR42021年的44.9%上升至2023Q156.8%

正极材料企业多有国资背景企业。正极材料具备投资门槛高(万吨投资额高达3.3-6.5亿元)、流动资金要求高(材料成本占比超90%,且资源型企业要求账期短)特征,存在多家国资控股上市企业,包括当升科技、长远锂科、振华新材、厦钨新能等。

2.5 未来发展趋势

1、磷酸锰铁锂是磷酸铁锂升级方向

目前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无法同时兼顾低成本、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行业也在不停地探索新正极材料以期能同时兼顾这些优点。磷酸锰铁锂(LMFP)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版,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的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Mn)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相比,磷酸锰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能量密度可以比其高出15%左右,且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的安全性及低成本特性。

1)磷酸锰铁锂的制备工艺及性能优化路径

制备方法与磷酸铁锂类似,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两大类,其中,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喷雾干燥法工艺简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高温固相法相比于共沉淀法、喷雾干燥法,其产品质量稍差。磷酸锰铁锂与磷酸铁锂均属于磷酸盐系材料,因此制备工艺和使用设备类似,主要区别是磷酸锰铁锂需补充锰源,烧结的温度和工艺稍有改变。

磷酸锰铁锂材料尚有不足,须通过改性技术改善。磷酸锰铁锂过去受限于其较低的导电性能与倍率性能,商业化的进程缓慢。随着碳包覆、纳米化等改性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改善了其导电性,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磷酸锰铁锂制备工艺与现有磷酸铁锂生产体系区别不大,主要需要通过包覆、掺杂、纳米化等改性技术来解决其电导率较低的问题,两者成本差异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碳包覆:有效提升材料导电性能和循环性能。①将导电材料包覆在磷酸铁锂材料表面,形成有效的锂离子扩散通道,提高导电率;②防止磷酸锰铁锂颗粒团聚,提升均一性,提高电导率、稳定性。③抑制一部分锰离子的析出,提高电池循环寿命。在实际应用中,碳材料是进行包覆时的首选材料。

纳米化:改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纳米化主要通过机械球磨、控制煅烧温度等方法来减小材料晶体粒径。①减小材料颗粒的尺寸可以缩短离子的扩散路径,提高电导率从而提升倍率放电性能;②减小晶体粒径提升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与电解液的接触界面,降低电极界面阻抗,改善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电化学性能。

离子掺杂:有效改善电化学性能。掺杂原子可选择不同的半径,小半径原子掺入晶体后晶格间距会变小,锂离子的扩散通道会变短,提升锂离子传递效率;大半径原子经过原位掺杂替代晶体中的原子,使晶格间距变大,利于更多的锂离子通过,也会提升锂离子的传递效率。以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专利为例,掺杂镁、镍金属离子,可以提高磷酸锰铁锂正极的导电性,从而提升倍率性能;同时获得更高的比容量,循环性能更好。

磷酸锰铁锂与其它材料混合:磷酸铁锰铁锂和其他材料复合,有望取长补短,综合不同材料的优势。①与三元材料复合,改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安全性。②添加导电剂(碳纳米管、炭黑、SuperP-Li及导电石墨等),提高电子电导率、提高锂离子迁移速率以提高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改善低温特性等;③添加补锂剂,通过过量的锂元素来提升电化学性能。

2)产业化前夕,多企业布局

磷酸锰铁锂综合了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优点,且生产工艺与磷酸铁锂相似,生产企业学习成本低,随着产能释放、工艺优化以及改性技术的发展,磷酸锰铁锂竞争优势不断强化,通过替代部分磷酸铁锂需求以及通过与三元材料形成复合材料而不断提高渗透率。磷酸锰铁锂的需求领域主要来自于电动两轮车、中低端电动车以及储能领域。

多重优势使磷酸锰铁锂愈发受到市场青睐。目前,电池企业、正极材料厂商正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产能,经历一两年左右的认证周期和生产放量后,磷酸锰铁锂将步入产业化进程。随着国内多个磷酸锰铁锂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头部电池企业应用带动,目前整体来看,随着产品验证以及项目的建设,2023年或是磷酸锰铁锂批量化生产和应用节点。动力电池企业方面,目前拥有磷酸锰铁锂技术储备的电池厂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主要以专利技术研发、投资布局为主。

2、三元正极技术不断迭代

高镍、高压、单晶化是三元材料未来的技术升级路径。产业新周期下,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等方面要求愈发严苛,同时随着锂电原材料价格跳涨,降本增效呼声渐高,催生出对三元正极能量密度、安全性能、成本性价比的进一步探索。根据能量密度公式,在同样质量下为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通过提升材料的充电电压上限(高电压化)与提升镍含量(高镍化)来提高三元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同时单晶化可以提高锂电池的体积容量,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高镍化、高电压化、单晶化成为三元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1)高镍化:高镍三元将成为主流

在三元材料成本构成中,钴材料成本占比较大。为降低锂电池成本,正极材料将向着高镍、低钴或无钴化的方向发展。以目前市场产品型号为例,从3系到8系三元材料,镍含量持续提升,钴含量一直在降低,在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三元材料对钴金属的依赖,满足降低锂电池成本和新能源汽车长续航里程的需求。

高镍三元工艺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从制备工艺来看,三元正极材料主要通过烧结法制备,在获得中间产物三元前驱体后,通过添加锂盐,经过混料装钵、烧结、粉碎、筛分、除铁等步骤,制成三元正极成品。与低镍和中低镍三元相比,高镍三元材料以8系前驱体和氢氧化锂为原材料,需要经过三次烧结,每吨生产需要128个工时,在原材料要求和工艺复杂程度方面均高于低镍和中低镍三元材料。

高镍化趋势下,三元材料企业均积极布局高镍三元领域。目前高镍产品的销售市场以境外住友金属矿山、韩国Ecopro,境内容百科技为主。国内已有部分企业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8NCMNCA正极材料,代表性企业包括容百科技、巴莫科技、当升科技、杉杉能源、长远锂科等,境外则包括住友金属矿山、韩国EcoproBASFToda、日亚化学以及韩国L&F等,其中住友以及Ecopro与容百科技规模同处万吨级别,其余都是千吨级的出货量。

高镍化方向上来看,镍含量越高,同等电压条件下比容量越高,但镍离子与锂离子半径接近,其结构发生阳离子混排可能性也越高,容易导致材料的比容量降低,倍率性能减弱,材料表面稳定性的降低也更易引发安全问题。同时,8系以上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工艺流程对于窑炉设备、匣钵、反应气氛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往往涉及多次烧结,在保障产品的批次稳定性和一致性上实现难度更大。目前,行业主要通过掺杂、表面包覆等技术方法对材料进行改性,以使得高镍三元材料在热稳定性得到增强的同时减少应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副反应。

预计2025年高镍三元将成为主流,出货量达173万吨。当前市场NCM811技术基本成熟,宁德时代、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等厂商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为满足更高能量密度需求并降低钴含量,更多厂商选择开发9NCM电池。9NCM能量密度可超300Wh/kg,并且钴含量降低至5%-10%。根据容百科技问询函回复公告援引GGII及高工锂电网数据,2020年全球高镍三元出货量约14万吨,约占三元整体出货量的33%,预计2025年高镍三元出货量将达173万吨,占三元整体出货量的比例将达到58%

2)高电压化:综合性能优越,应用提速

除高镍化外,高压化也可增加电池能量密度。高电压化路线是以中镍三元材料为基础,通过提高其电压平台使得正极材料在更高电压下脱出更多的锂离子,从而实现更高比容量和平均放电电压,进而达到提升能量密度的目的。从当前实际应用的主要产品来看,高电压Ni6系典型产品(Ni65)的实际能量密度735.15Wh/kg已与Ni8系典型产品的739.32Wh/kg接近。同时,由于高电压材料的镍含量相对较低,生产工艺不如高镍三元复杂,因此高电压化正极材料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还兼具了一定的安全性改善。

凭借优越的综合性能,高电压化三元材料市场日渐打开,主要正极厂商、部分电池企业入局此领域,并加速其应用。正极厂商方面,厦钨新能开发出新款4.4V高电压6系三元材料,并成功应用到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电动车上;长远锂科高电压4.3V4.35V三元正极材料已批量用于动力电池领域,4.4V三元正极材料逐步应用于数码电池领域。电池厂商方面,中创新航于2020年在全球率先采用高电压三元电池材料技术量产590模组电池;其高电压快充三元锂电芯还将搭载于Smart精灵#1,其能量密度达到250Wh/kg以上的行业领先水平,支持150kW超级快充、100kW快充及7.2kW慢充,且在保持80%容量的前提下,可支持1030万公里的使用寿命。

但目前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电压下,由于锂离子大量脱出,三元正极材料容易出现晶体结构稳定性差、离子混排、不可逆相变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电池循环寿命短、热稳定性低、电解液消耗等宏观电池失效行为。需通过金属离子掺杂、构建人工包覆层、匹配高电压电解液及添加剂等手段,对上述系列问题进行抑制。

三元高镍化/高电压化推动瓦时成本下降。从成本端来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往超高镍化发展,钴金属的使用减少,而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依托更高的电压平台可实现在同样中镍材料成本体系下能量密度的提升,两者在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也带来了三元锂电池瓦时成本的有效降低。

3)单晶化:两条发展路线并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从晶体结构方面划分,三元正极材料可以分为单晶型和多晶型三元正极材料。单晶指由一个晶核在各个方向上均衡生长起来的晶体,其内部结构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晶格,而多晶是由很多取向不同的单晶颗粒结合而成,其整个晶体结构中不是由同一晶格所贯穿,常规的多晶三元正极材料是以二次球形颗粒团聚形式而存在。单晶技术通过使用特殊前驱体及烧结工艺,实现三元正极材料形成晶体的特殊结构,在保持现有的容量和充放电平台的基础上,设法提高正极材料的单晶粒度,从而提高其振实密度,提高锂电池的体积容量,并大幅度地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使锂电池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

国外以多晶三元技术为主,国内单晶三元和多晶三元技术并行。单晶三元材料的研究已久,但由于早期对材料体系的研发路线和专利储备的侧重,海外日韩系电池厂的主流三元材料基本以多晶三元材料为主,并由国内头部正极材料企业逐步导入国内市场。2009年振华新材在国内较早推出一次颗粒大单晶NCM523产品,而后厦钨新能、长远锂科等头部正极企业相继突破单晶制作工艺。2017年下半年,随着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企业开始将其应用于在动力电池,单晶材料逐步实现在国内市场放量。

单晶化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是,中低镍单晶路线。大单晶产品负载电压更高,国内部分中低镍单晶材料通过高电压可与多晶高镍能量密度相当,如Ni55NCM613等产品贵金属含量更低,产品在满足能量密度同时具有更高性价比。二是,高镍单晶路线。高镍环境下三元材料稳定性欠佳,单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相应掺杂可提升高镍三元材料的安全性能。

单晶化打破了能量密度高和热稳定性差的两难困境。与团聚颗粒相比,单晶颗粒由于比表面积小,压实密度高,即使经过多次充放电,也不会像团聚材料出现裂痕,因此电池的循环寿命长,稳定性好,解决了高镍材料热稳定性差的问题。此外,单晶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反应少,高电压下,团聚材料的产气问题有明显改善。电池产气导致鼓胀和变形,还会使得极片之间贴合不紧,引起电池性能的衰降,影响循环寿命。

单晶化方向上来看,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生产与合成需要克服大单晶对容量及功率性能的负面影响,同时需解决直流内阻大的问题。目前,行业主要通过掺杂和表面改性技术,以降低产品游离锂、改善材料调浆稳定性,降低直流内阻,提高单晶三元材料在高温、高镍和高电压环境下的循环稳定性。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渗透率逐步提升。2017年国内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不足万吨。进入2018年以后,国内单晶三元材料产量迅速增长,年产量跃升至4.9万吨左右,其中90%以上的单晶三元材料应用在动力电池领域。2020年由于比亚迪全系切换磷酸铁锂刀片电池6系单晶三元市占率有所降低。随着下游动力电池企业的逐步导入,2021年国内单晶三元总产量跃升至14.4万吨,同比增长89.5%。未来随着单晶颗粒制备工艺不断突破,其倍率性能和容量短板或将得到解决,单晶三元材料有望持续放量。

3、降本诉求下行业一体化趋势明显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高的环节,其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0-60%,成为锂电池降本的重点。对于锂电池生产厂商而言,原材料外采的成本远高于自供,因此以宁德时代、LG化学、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为代表的电池厂商纵向深化一体化布局正极材料,以自建或合资方式建立正极材料产线,实现材料降本及保供,行业一体化趋势明显。

磷酸铁锂正极产业链前端涉及磷、铁、锂等不可或缺资源,一体化布局将有助于改善磷酸铁锂成本,同时磷化工行业有其自身的环保及技术壁垒,锂电材料厂商联手磷化工企业扩建磷酸铁锂正极项目有助于降低风险,发挥各自擅长。例如国轩高科子公司国轩科宏投产其自主研发的单体电芯能量密度≥210Wh/kg的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品。

三元材料产业链上游前驱体材料涉及镍、钴等关键矿产资源,由于全球钴、镍等资源分布集中,为保障原料供应稳定和降低成本,三元材料头部厂商都在积极布局正极材料一体化,自建三元前驱体,并深化和产业链前端镍、钴资源厂商的合作。例如宁德时代纳入容百科技、长远锂科、巴莫科技、振华新材、杉杉能源、厦钨新能等多家三元材料供应商,还与其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出资36亿元成立合资公司,从事正极材料及相关资源的投资和经营,并由其控股子公司宁德邦普投资91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三元材料及前驱体项目。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分析

3.1 全球专利情况分析

3.1.1 法律状态分析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全球累计申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19798件,发明专利占比96.74%,实用新型专利占比3.26%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创新动态,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法律状态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中,有效专利7112件,约占总数35.92%;失效专利5772件,约占总数29.15%;审中专利5737件,约占总数28.98%PCT专利1108件,约占总数5.60%

对失效专利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48.94%因驳回而失效、29.44%因撤回而失效、13.87%因未缴年费而失效,可见,失效专利多因专利不具备可专利性而失效。

由此可以看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主要以创新性更高的发明专利为主,审中专利占比相对较高(28.98%),可见该领域申请人专利申请热情较高,后续申请人需重点关注专利质量的提升。

3.1.2 申请趋势分析

1、全球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动态,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近二十年全球专利申请及授权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近两年的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近二十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申请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处在技术发展成长期,专利申请量及申请人数量都逐年增加。

2、技术分支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氧化物的创新动态,以下对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分支全球专利申请量近二十年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分支全球专利申请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2年和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3-1-3中可以看出: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0-2018年间专利申请量增速明显;磷酸铁锂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以前增速较慢,之后增速较大;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申请较少,2018年、2021年有超过10件的专利申请,其他年份专利申请量在2件上下波动。

3.1.3 竞争格局分析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区域,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来源国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技术来源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日本排名前三位,占比分别为74.07%8.61%7.83%。可见,中国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相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区域。

为了解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国家/区域,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布局的主要国家/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申请区域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中,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是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这三个国家的专利布局量占全球专利总量的80%以上,可见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重要市场国。

3.1.4 优势竞争者分析

为了解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中国)、LG(韩国)、住友(日本)、国轩高科(中国)、中国科学院(中国)、比亚迪(中国)、新能源科技(中国)、中南大学(中国)、蜂巢能源科技(中国)、亿纬锂能(中国)、POSCO(韩国)、三星(韩国)、格林美(中国)、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巴斯夫(德国)。包括10个中国申请人、3个韩国申请人、1个日本申请人,1个德国申请人。

综合分析可知,中国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且创新实力较强。

3.1.5 发明人分析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分布情况,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拥有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3-1-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情况

排名

发明人

申请人

专利数量

1

李长东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236

2

邱伯谦

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

196

3

邱则有

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

191

4

许开华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128

5

阮丁山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116

6

余海军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106

7

谢英豪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101

8

李爱霞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88

9

JUNG,WANG MO

LG ENERGY SOLUTION,LTD.

82

10

LI,CHANGDONG

HUNAN BRUNP EV RECYCLING CO.,LTD.

72

11

李俊义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69

12

徐宁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69

13

孔令涌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7

14

吴锋

北京理工大学

66

15

CHO,SEUNG BEOM

LG CHEM,LTD.

60

由上表分析可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中大部分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可见宁德时代发明人在该领域的创新实力较强。

3.1.6 技术分支分析

1IPC分布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创新技术分布情况,对该技术的全球相关专利进行IPC分类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IPC分布及释义

分类号

定义

数量

占比

H01M10/0525

摇椅式电池,即其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

11,285

23.70%

H01M4/525

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例如LiNiO2LiCoO2LiCoOxFy

7,435

15.62%

H01M4/505

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例如LiMn2O4LiMn2OxFy

6,494

13.64%

H01M4/36

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

5,140

10.80%

H01M4/62

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例如胶合剂、填料

4,933

10.36%

H01M4/58

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例如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氯化物或LiCoFy的;聚阴离子结构的,例如磷酸盐、硅酸盐或硼酸盐的

4,355

9.15%

C01G53/00

镍的化合物

2,189

4.60%

H01M4/131

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或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混合物的电极,例如LiCoOx

2,186

4.59%

H01M4/485

插入或嵌入轻金属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例如LiTi2O4LiTi2OxFy的(H01M4/505H01M4/525优先)

1,857

3.90%

H01M10/052

锂蓄电池

1,736

3.65%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从IPC分类角度来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1M10/0525摇椅式电池,即其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占比23.70%)、H01M4/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占比15.62%)、H01M4/50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占比13.64%

2、技术分支

根据技术分解表,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申请二级技术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1-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申请技术分支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申请中,三元材料领域相关专利相对占比较高。

3.1.7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专利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1全球累计申请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19798件,发明专利占比96.74%,实用新型专利占比3.26%

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主要以创新性更高的发明专利为主,审中专利占比相对较高(28.98%),可见该领域申请人专利申请热情较高,后续申请人需重点关注专利质量的提升;

3近二十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申请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处在技术发展成长期,专利申请量及申请人数量都逐年增加;

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0-2018年间专利申请量增速明显,2018年之间专利申请量增速平缓;磷酸铁锂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以前增速较慢,之后增速较大;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申请较少,2018年、2021年有超过10件的专利申请,其他年份专利申请量在2件上下波动。

4、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日本排名前三位,占比分别为74.07%8.61%7.83%。可见,中国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

5、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中,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是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这三个国家的专利布局量占全球专利总量的80%以上,可见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重要市场国;

6、中国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且创新实力较强;

7、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中大部分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1M10/0525摇椅式电池,即其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占比23.70%)、H01M4/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占比15.62%)、H01M4/50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占比13.64%);

从技术分支来看,三元材料领域相关专利相对占比较高。

3.2 中国专利情况分析

3.2.1 法律状态分析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在中国累计申请相关专利13439件,发明专利占比95.42%,实用新型专利占比4.58%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创新动态,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法律状态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中国专利中,失效专利4448件,约占总数33.1%;有效专利4811,约占总数35.8%;审中专利4180件,约占总数31.1%

和全球专利相比来看,中国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低于全球专利,但审中专利占比高于全球,可见,虽然中国专利发明占比低于全球,但申请人对中国专利的申请热情显著高于全球。

3.2.2 申请趋势分析

1、中国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的创新动态,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近二十年中国专利申请及授权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04-2010年间中国专利处于低位平稳发展,年均专利申请量100件左右;2016-2022年间中国专利处于增长阶段,且2020-2022年间专利总量增势明显。

授权率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提升,中国专利授权率略低于全球。

2、技术分支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分支的创新动态,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分支中国专利申请量近二十多年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各技术分支中国专利申请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三元材料在2009年以前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2015年后呈现爆发式增长;磷酸铁锂在2018年前专利申请增长较慢,2019年后呈现迅猛增长;富锂锰基氧化物从2018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在2022年达到顶峰(14件)。

3.2.3 竞争格局分析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区域,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来源国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技术来源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日本排名前三位,其中,中国申请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占比超过90%,可见,中国专利主要是中国本土申请人申请。

3-2-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各省市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广东相关专利申请的量较多,其次是江苏、湖南、浙江等,总体而言,在经济相对更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北京、湖北、安徽相关专利申请更多。

3.2.4 优势竞争者分析

为了解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前的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国科学院(组)、

中南大学、亿纬锂能(组)、格林美(组)、蜂巢能源科技(组)、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科技(组)、比亚迪()。排名前三的申请人专利量靠前主要是因为其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研发较强导致的。

分析可知,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基本为中国锂电领域的大型企业,其中,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国科学院(组)专利申请量较其他申请人多,表明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国科学院(组)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活跃度较高。

3.2.5 发明人分析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的发明人分布情况,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拥有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3-2-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

排名

发明人

申请人

专利数量

1

李长东

宁德时代

316

2

许开华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240

3

邱伯谦

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

196

4

邱则有

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

191

5

阮丁山

宁德时代

168

6

张宝

中南大学

166

7

孔令涌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8

8

余海军

宁德时代

146

9

谢英豪

宁德时代

130

10

徐宁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公司

117

11

李爱霞

宁德时代

108

12

黄友元

江苏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101

13

吴锋

北京理工大学

100

14

刘金成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96

15

杨茂萍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94

由上表分析可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大部分来自宁德时代5个)、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2个),其中全球专利中宁德时代也有多个发明人上榜前十五,可见,宁德时代不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市场,都十分注重专利布局。

3.2.6 技术分支分析

1IPC分布

为了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创新技术分布情况,对该技术的中国专利进行IPC分类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IPC分布

根据上图分析可知,从IPC分类角度来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主要集中在H01M10/0525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H01M4/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H01M4/50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H01M4/62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H01M4/36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

2、技术分支

根据技术分解表,以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申请二级技术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3-2-8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专利申请技术分支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中,三元材料领域相关专利相对占比较高,这与全球专利的布局一致,磷酸铁锂占比31.64%,富锂锰基氧化物占比0.33%

3.2.7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1和全球专利相比来看,中国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低于全球专利,但审中专利占比高于全球,可见,虽然中国专利发明占比低于全球,但申请人对中国专利的申请热情显著高于全球;

22004-2010年间中国专利处于低位发展,年均专利申请量100件左右;2016-2022年间中国专利增长较快,且2020-2022年间专利总量增势明显。授权率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提升,中国专利授权率略低于全球;

3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日本排名前三位,其中,中国申请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占比超过90%,可见,中国专利主要是本地申请人申请。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广东相关专利申请的量较多,其次是江苏、湖南、浙江等,总体而言,在经济相对更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相关专利申请更多;

4在中国申请专利的基本为中国锂电领域的大型企业,其中,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国科学院(组)专利申请量较其他申请人多,表明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国科学院(组)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活跃度较高;

5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发明人大部分来自宁德时代5个)、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2个),其中全球专利中宁德时代也有多个发明人上榜前十五,可见,宁德时代不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市场,都十分注重专利布局

6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主要集中在H01M10/0525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H01M4/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H01M4/50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H01M4/62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H01M4/36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中国专利申请中,三元材料领域相关专利相对占比较高,这与全球专利的布局一致,磷酸铁锂占比31.64%,富锂锰基氧化物占比0.33%


第四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关键技术专利分析

4.1 三元材料

4.1.1 法律状态分析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全球累计申请三元材料相关专利14370件,发明专利占比98.12%,实用新型专利占比1.88%;其中中国专利9615件。

为了解三元材料全球创新动态,以下对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1 三元材料专利法律状态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三元材料相关专利中,失效专利3993件,约占总数27.79%;有效专利5199件,约占总数36.18%;审中专利4341件,约占总数30.21%PCT专利807件,约占总数5.62%

进一步分析可知,失效的3993件专利中,驳回、撤回的为3428件,占比85.85%;未缴年费的386件,占比9.6%。由此可以看出,三元材料领域不但具有明显的专利数量优势,申请人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热情也相对较高(审中专利占比30.21%)。后续还需在有效专利维持及提升专利质量方面持续努力。

4.1.2 申请趋势分析

1、全球和中国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全球三元材料创新动态,以下对三元材料近二十年全球和中国专利申请及授权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2 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4-1-3 三元材料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对比看出,全球和中国专利都呈现一定增长态势,且增长态势基本一致;此外,全球及中国专利申请量的高点则集中在2022年,其中全球在2022年的专利申请总数为1829件,中国在2022年的专利申请总数为1401件,2019年全球三元材料专利较前年减少,可能由于市场波动。

授权率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提升,中国专利授权率略高于全球。

2、技术分支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三元材料技术分支的创新动态,以下对三元材料技术分支全球专利申请量近二十多年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4 三元材料技术分支专利申请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可以看出,高镍NCM及高镍NCA均在2013年开始申请,其中高镍NCM2016年开始迅猛增长,在2021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以上;高镍NCA2017年开始增长迅速,其中在2021年专利申请量达10件。表明高镍NCM较高镍NCA的研发热情高。相较于其他三元材料,高镍NCM与高镍NCA的专利申请量较少,表明在三元材料中高镍NCM与高镍NCA研发投入较少。

4.1.3 竞争格局分析

为了解三元材料创新区域,以下对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来源国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5 三元材料专利技术来源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三元材料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日本、韩国排名前三位;三元材料最重要的技术来源是中国本土申请人,占比71.58%

为了解全球三元材料创新国家/区域,以下对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6 三元材料专利申请布局区域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三元材料相关专利中,在中国布局的专利数量最多,占比66.91%;美国次之,再次是日本、韩国、欧洲等,表明中国、美国、日本是三元材料领域的重要市场国。

4-1-7 三元材料中国专利各省市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三元材料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广东相关专利申请的量最多,其次还包括江苏、湖南、浙江、北京等,总体而言,在经济相对更发达的广东、江苏、湖南、浙江相关专利申请更多,这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较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相关。

4.1.4 优势竞争者分析

1、全球主要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解全球三元材料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8 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包括LG()(韩国)、宁德时代(组)、住友()(日本)、中国科学院()、新能源科技(组)、国轩高科(组)、中南大学、POSCO(组)、三星()(韩国)、格林美(组),其中,7个中国申请人,2个韩国申请人,1个日本申请人。LG()(韩国)、宁德时代(组)、住友()(日本)三元材料专利申请量较多,可能由于其相关产品研发实力较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分析可知,中国在三元材料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且创新实力较强。

2、中国主要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解中国三元材料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三元材料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9 三元材料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南大学、格林美(组)、

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科技(组)、蜂巢能源科技(组)、亿纬锂能(组)、冠宇电池(组),中国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人全为中国申请人,从申请类型来看,只有两家高校院所,其余全为企业申请人,表明,中国三元材料企业竞争较为激烈。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均为国内大型企业,表明中国企业在三元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活跃度均较高。

4.1.5 技术分支分析

1IPC分布

为了解三元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分布情况,对该技术的全球相关专利进行IPC分类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10 三元材料专利IPC分布

根据上图分析可知,从IPC分类角度来看,三元材料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1M10/0525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H01M4/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H01M4/36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H01M4/62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C01G53/00镍的化合物。

2、技术分支

根据技术分解表,以下对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二级技术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1-11 三元材料专利申请技术分支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中,高镍NCM及高镍NCA只占三元材料总数的0.85%,占比较少,高镍NCM专利保有量是高镍NCA专利量的2倍以上。

4.1.6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在三元材料相关专利中综合考虑技术相关性、被引次数、同族数量、重要法律事件发生情况等筛选出重点专利后,得到以下技术功效矩阵图:

4-1-12 全球三元材料领域技术功效矩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三元材料领域主要技术方向包括:摇椅式电池、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镍的化合物、混合物的电极、嵌入轻金属的混合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构造或制造、锂蓄电池、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蓄电池的电极、添加剂、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

三元材料领域主要的技术效果包括:提高循环性能、成本低、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安全性、操作方便、提高倍率性能、提高能量密度、提高稳定性、提高导电性、提高容量。

重点技术方向为摇椅式电池;重点技术效果为提高循环性能。

技术热点为改进摇椅式电池实现循环性能的提高。

目前在三元材料领域,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的方向为:

  1. 通过改进锂蓄电池、电池制造方法、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实现循环性能的提高;

  2. 通过改进锂蓄电池、添加剂实现成本低;

  3. 通过改进锂蓄电池、非水解质蓄电池的电极、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提高电化学性能。

4.1.7 重点专利列表

在三元材料领域综合考虑技术相似性、申请人影响力、专利被引用关系、技术先进性等筛选出以下相关专利,专利清单具体见下表:

4-1-1 三元材料重点专利列表


序号

公开(公告)

标题()

专利权人

申请日

法律状态/事件

被引用专利数量

简单同族专利申请数量

1

US20080280756A1

纳米骨架催化剂

SDC材料公司|尤米科尔股份公司及两合公司

2008-05-09

授权|权利转移

76

57

2

US9023754B2

纳米骨架催化剂

尤米科尔股份公司及两合公司|SDC材料公司

2013-07-30

授权|权利转移

22

57

3

US20150364761A1

镍复合氢氧化物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2012-04-03

授权

42

13

4

US20130034752A1

提高安全性的二次电池组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2-04-19

授权|权利转移

21

13

5

US9273399B2

用于涂覆电池电极的预处理组合物和方法

PPG工业俄亥俄公司

2013-03-15

授权

37

17

6

US10050308B2

锂离子电化学电池、其组件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赛昂能源有限公司

2017-02-10

授权

28

15

7

US9184443B2

正极活性物质、制备该正极材料的方法、正极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三星SDI株式会社

2013-12-10

授权|权利转移

9

7

8

US20120276454A1

镍复合氢氧化物粒子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2010-12-02

授权

49

6

9

EP3425703B1

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造方法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

株式会社LG化学

2017-03-03

授权

9

7

10

US20160172673A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2014-07-22

实质审查

9

8

11

US7564611B2

包含锂镍氧化物层的电极、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电极的电致变色装置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07-01-09

授权|权利转移

54

7

12

JP2013026199A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2011-07-26

授权

64

7

13

KR1020110083383A

具有使用间歇反应器的浓度梯度层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BRATCH)

ECOPRO BM有限公司

2010-01-14

授权|权利转移

89

5

14

US7521151B2

具有正极和/或负极特定表面粗糙度的可充电锂电池

三星SDI株式会社

2004-09-03

授权

34

5

15

US20070111098A1

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反应器

株式会社LG化学

2004-11-17

授权|权利转移

81

5

16

US20080254368A1

正极活性材料、正极、非水电解质电池以及制造正极的方法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2008-03-31

授权|权利转移

70

3

17

WO2006134833A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NAGAYAMA MASATOSHI|NAKASHIMA TAKUYA|MURAOKA YOSHIYUKI|TAKEUCHI TAKASHI

2006-06-09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28

5

18

US20110081578A1

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0-07-09

授权|权利转移

45

6

19

JP2015165482A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2014-08-12

授权

65

5

20

US8482262B2

蓄电池系统和汽车

株式会社东芝

2010-04-22

授权

9

4

21

US20060275667A1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正极和电池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2006-05-23

授权|权利转移

76

4

22

US20080255783A1

充满电的电池容量检测方法

PANASONIC ENERGY CO LTD

2008-04-08

授权|权利转移

39

4

23

US20040229123A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2004-03-23

授权

64

7

24

CN1532966A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2004-03-25

授权

9

7

25

JP2008266136A

含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原料及其制造方法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2008-06-09

授权|权利转移

55

10

26

CN105845983A

一种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04-15

授权

29

2

27

US20070015058A1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使用该正极的锂二次电池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2006-07-14

授权

59

3

28

US20060159998A1

集电体、电池电极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富山住友电工株式会社

2006-01-10

授权

26

2

29

US20160181611A1

复合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该复合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和锂电池

三星SDI株式会社|蔚山科学技术院

2015-12-17

授权|权利转移

112

2

30

US20140227594A1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前体、该前体的制造方法、正极活性物质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

电子部品研究院

2012-09-24

授权

20

5

31

CN110642302A

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前体、其制备方法、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及锂二次电池

三星SDI株式会社

2019-06-26

实质审查

9

7

32

US20120208087A1

锂二次电池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2011-05-12

授权

36

4

33

US20200335784A1

全梯度镍钴锰正极材料、氧化钌包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南大学

2020-04-13

实质审查

28

2

34

US20040076882A1

正极板活性材料和使用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2003-01-08

授权|权利转移

71

7

35

CN105336984A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解液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4-07-31

授权

9

2

36

CN108448058A

一种锂金属电池锂负极的表面修饰改性方法及锂金属电池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31

授权

38

3

37

US20050058588A1

锂二次电池用球形金属碳酸盐和锂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和装置

尤芝加哥阿尔贡有限公司

2004-07-30

授权|许可|权利转移

69

3

38

EP2450991A1

用于处理废旧蓄电池和电池的设备和工艺

ECO RECYCLING

2011-10-18

授权

58

2

39

CN109244475A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8-11-05

实质审查|一案双申

22

4

40

US5951919A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锦湖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1998-04-08

未缴年费

32

3

41

JP2005259703A

锂二次电池

三星SDI株式会社

2005-03-10

未缴年费

29

6

42

WO2005056480A1

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锂镍钴锰混合金属氧化物的固态合成

3M创新有限公司

2004-10-20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25

13

43

WO2014203815A1

镍钴锰复合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2014-06-13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9

8

44

WO2016155315A1

高镍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南通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

2015-11-05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21

3

45

WO2015108111A1

混合动力蓄电池、混合动力蓄电池储能装置、发电储能装置、电网系统及使用其的行驶车辆

柯耐克斯系统株式会社

2015-01-15

PCT未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9

2

46

WO2017145099A1

从高锰废锂离子电池中回收纯氧化钴的工艺

阿泰诺资源循环私人有限公司

2017-02-24

PCT未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25

3

47

US5985488A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及利用其的非水系二次电池

株式会社田中化学研究所|夏普株式会社

1997-03-25

未缴年费

40

3

48

WO2013073633A1

含锂复合氧化物的制造方法

旭硝子清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012-11-15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23

2

49

WO2015146598A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的前体、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2015-03-12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42

8

50

WO2016180288A1

制备具有铝元素梯度分布的镍钴铝前驱材料和正极材料的方法

广州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2016-05-06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9

8

51

WO2015115547A1

镍锰复合氢氧化物粒子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2015-01-29

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满)

79

4

52

US6258480B1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1998-09-02

期限届满

40

7

4.1.8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三元材料全球专利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三元材料领域不但具有明显的专利数量优势,申请人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热情也相对较高(审中专利占比30.21%)。后续还需在专利维持及提升专利质量方面持续努力;

2、全球和中国专利都呈现一定增长态势,且增长态势基本一致;此外,全球及中国专利申请量的高点则集中在2022年,其中全球在2022年的专利申请总数为1829件,中国在2022年的专利申请总数为1401件。授权率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提升,中国专利授权率略高于全球;

3高镍NCM2016年开始迅猛增长,在2021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以上;高镍NCA2017年开始增长迅速,其中在2021年专利申请量达10件。表明高镍NCM较高镍NCA的研发热情高。相较于其他三元材料,高镍NCM与高镍NCA的专利申请量较少,表明在三元材料中高镍NCM与高镍NCA研发投入较少;

4在三元材料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日本、韩国排名前三位;三元材料最重要的技术来源是中国本土申请人,占比71.58%;全球三元材料相关专利中,在中国布局的专利数量最多,占比66.91%;美国次之,再次是日本、韩国、欧洲等,表明中国、美国、日本是三元材料领域的重要市场国;在三元材料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广东相关专利申请的量最多,其次还包括江苏、湖南、浙江、北京等,总体而言,在经济相对更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相关专利申请更多;

5、全球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包括LG()(韩国)、宁德时代(组)、住友()(日本)、中国科学院()、新能源科技(组)、国轩高科(组)、中南大学、POSCO(组)、三星()(韩国)、格林美(组),其中,7个中国申请人,2个韩国申请人,1个日本申请人。分析可知,中国在三元材料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且创新实力较强;中国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宁德时代(组)、国轩高科(组)、中南大学、格林美(组)、长沙聚能充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科技(组)、蜂巢能源科技(组)、亿纬锂能(组)、冠宇电池(组),中国三元材料相关专利申请人全为中国申请人,从申请类型来看,只有两家高校院所,其余全为企业申请人,表明,中国三元材料相关技术竞争较为激烈。进一步分析可知,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均为国内大型企业,表明中国企业在三元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活跃度均较高;

6、三元材料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1M10/0525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H01M4/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H01M4/36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H01M4/62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C01G53/00镍的化合物;在三元材料全球专利申请中,高镍NCM及高镍NCA只占三元材料总数的0.85%,占比较少,高镍NCM专利保有量是高镍NCA专利量的2倍以上;

7、三元材料领域主要的技术效果包括:提高循环性能、成本低、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安全性、操作方便、提高倍率性能、提高能量密度、提高稳定性、提高导电性、提高容量。重点技术方向为摇椅式电池;重点技术效果为提高循环性能。技术热点为改进摇椅式电池实现循环性能的提高。目前在三元材料领域,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的方向为:

(1)通过改进锂蓄电池、电池制造方法、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实现循环性

能的提高;

(2)通过改进锂蓄电池、添加剂实现成本低;

(3)通过改进锂蓄电池、非水解质蓄电池的电极、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提高电化学性能。

4.2 磷酸铁锂

4.2.1 法律状态分析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全球累计申请磷酸铁锂相关专利6271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93.70%,实用新型专利占比6.30%;中国累计申请磷酸铁锂相关专利4471件。

为了解磷酸铁锂全球专利法律状态,以下对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1 磷酸铁锂专利法律状态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磷酸铁锂相关专利中,有效专利2127件,约占总数33.92%;失效专利2011件,约占总数32.07%;审中专利1729件,约占总数27.57%PCT专利379件,约占总数6.04%

对失效专利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38.19%因驳回而失效、31.33%因撤回而失效、21.78%因未缴年费而失效,可见,失效专利多因专利不具备可专利性而失效。

进一步分析可知,全球磷酸铁锂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较大,有效专利及审中专利占比较高,表明全球磷酸铁锂相关研究的活跃度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强。

4.2.2 申请趋势分析

1、全球和中国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全球磷酸铁锂相关专利创新动态,以下对磷酸铁锂近二十年全球和中国专利申请及授权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2 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4-2-3 磷酸铁锂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2年和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对比看出,全球和中国磷酸铁锂专利申请整体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近三年增势明显。

2、技术分支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磷酸铁锂技术分支低温型磷酸铁锂、高压实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的创新动态,以下对磷酸铁锂技术分支全球专利申请量近二十多年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4 磷酸铁锂技术分支专利申请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2年和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磷酸铁锂技术分支低温型磷酸铁锂、高压实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近二十年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并在2022年达到申请量的峰值。

4.2.3 竞争格局分析

为了解磷酸铁锂创新区域,以下对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来源国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5 磷酸铁锂专利技术来源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磷酸铁锂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美国排名前三位,其他技术来源国/地区还包括日本、德国等,但占比都较小。表明中国、韩国、美国在磷酸铁锂技术研发具备较强的实力,技术研发较为活跃。

为了解全球磷酸铁锂创新国家/区域,以下对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6 磷酸铁锂专利申请区域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磷酸铁锂相关专利中,在中国布局的专利最多,占比超过70%,美国次之,再次是欧洲、韩国、日本、德国等,表明中国是磷酸铁锂领域的重要市场国。

4-2-7 磷酸铁锂中国专利各省市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磷酸铁锂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广东、江苏、湖北、安徽相关专利申请的量较多,其次还包括浙江、北京、湖南、福建、山东、上海等,表明中国磷酸铁锂领域在广东的研发热度最高,技术实力最强。

4.2.4 优势竞争者分析

1、全球主要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解全球磷酸铁锂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8 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磷酸铁锂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中国)、LG(韩国)、国轩高科(中国)、比亚迪(中国)、湖北万润(中国)、德方纳米(中国)、中国科学院(中国)、亿纬锂能(中国)、龙蟠科技(中国)、蜂巢能源科技(中国)、湖南裕能(中国)、融通高科(中国)、北京合纵科技(中国)、巴斯夫(德国)、UMICORE(比利时)。包括12个中国申请人、1个韩国申请人、1个德国日申请人,1个比利时申请人。

除中国科学院为高校院所申请人之外,其余均为企业申请人。

综合分析可知,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

2、中国主要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解中国磷酸铁锂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磷酸铁锂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9 磷酸铁锂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磷酸铁锂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中国)、国轩高科(中国)、比亚迪(中国)、湖北万润(中国)、德方纳米(中国)、中国科学院(中国)、亿纬锂能(中国)、龙蟠科技(中国)、湖南裕能(中国)、北京合纵科技(中国)、蜂巢能源科技(中国)、中南大学(中国)、融通高科(中国)、龙佰集团(中国)、LG(韩国)。包括14个中国申请人、1个韩国申请人。除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为高校院所申请人之外,其余均为企业申请人。

分析可知,排名前十五的中国申请人中企业占比较大,表明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方面的研发投入较大,竞争较为激烈。高校申请人在磷酸铁锂研发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4.2.5 技术分支分析

1IPC分布

为了解磷酸铁锂领域的创新技术分布情况,对该技术的全球相关专利进行IPC分类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1 磷酸铁锂专利IPC分布及释义

分类号

定义

专利数量

占比

H01M4/58

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例如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氯化物或LiCoFy的;聚阴离子结构的,例如磷酸盐、硅酸盐或硼酸盐的

3,170

23.80%

H01M10/0525

摇椅式电池,即其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

2,701

20.28%

H01M4/62

..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例如胶合剂、填料

1,607

12.06%

C01B25/45

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2006.01]

1,432

10.75%

H01M4/36

..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

1,391

10.44%

H01M4/136

基于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例如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氯化物或LiCoFy

701

5.26%

H01M4/525

..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例如LiNiO2LiCoO2LiCoOxFy

660

4.95%

H01M4/505

..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例如LiMn2O4LiMn2OxFy

561

4.21%

C01B25/37

重金属磷酸盐

554

4.16%

H01M4/1397

.基于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的,例如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氯化物或LiCoFy

544

4.08%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磷酸铁锂领域专利IPC分类号主要分布于H01M4/58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占比23.80%)、H01M10/0525摇椅式电池,即其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占比20.28%)、H01M4/62 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占比(12.06%)。

2、技术分支

根据技术分解表,以下对磷酸铁锂相关专利申请二级技术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2-10 磷酸铁锂专利申请技术分支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中,磷酸锰铁锂相关专利量占比最高,其次是磷酸铁,最后是高压实磷酸铁锂、低温型磷酸铁锂。

4.2.6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在磷酸铁锂相关专利中综合考虑技术相关性、被引次数、同族数量、重要法律事件发生情况等筛选出重点专利后,得到以下技术功效矩阵图:

4-2-11 全球磷酸铁锂领域技术功效矩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磷酸铁锂领域主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向: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选择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材料的电极,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的含磷化合物,重金属磷酸盐,在活性物质中选择非活性材料成分的电极,基于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的制造方法,摇椅式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一般制造方法制造的电极,废蓄电池有用部件的再生,非水电解质蓄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或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混合物的电极,基于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以添加剂为特征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二次电池的构造或制造,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电极,使用或维护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的方法及装置,碱金属磷酸盐,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电极,锂蓄电池及其制造,电极材料的选择。

磷酸铁锂领域相关专利记载的主要技术效果包括: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倍率性能,提高安全性,提高循环性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容量,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循环寿命,提高压实密度,降低能耗,提高电导率。

结合上图分析可知,重点技术手段方向为选择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材料的电极,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的含磷化合物;重点技术效果为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倍率性能、提高循环性能。

磷酸铁锂技术领域的技术研究热点为(1)在选择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材料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倍率性能;(2)在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化学性能。

目前,磷酸铁锂技术领域,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的方向为:

1)在重金属磷酸盐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循环寿命;

2在摇椅式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振实密度高;

3在废蓄电池有用部件的再生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循环寿命,提高电导率;

4在非水电解质蓄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降低能耗;

5在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或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混合物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工艺简单,降低能耗;

6在以添加剂为特征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压实密度;

7在二次电池的构造或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降低能耗;

8在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提高压实密度,提高电导率;

9在使用或维护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的方法及装置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压实密度,提高电导率;

10在碱金属磷酸盐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安全性,提高循环稳定性,振实密度高,提高循环寿命,提高压实密度;

11在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纯度高,提高电导率;

12在锂蓄电池及其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倍率性能,提高循环性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循环寿命,提高压实密度,降低能耗,提高电导率;

13在电极材料的选择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压实密度,降低能耗。

4.2.7 重点专利列表

根据需求方已公开的专利技术,在磷酸铁锂领域综合考虑技术相似性、申请人影响力、专利被引用关系、技术先进性等筛选出以下相关专利,专利清单具体见下表:

4-2-2 磷酸铁锂重点专利列表

序号

公开(公告)

标题

申请(专利权)

申请日

法律状态/事件

同族数量

被引次数

1

CN115775883B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3-02-13

授权

1

0

2

CN115241462B

一种聚合物包覆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2022-09-26

授权

1

0

3

CN114725318B

一种高倍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正极和电池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4-15

授权

3

0

4

CN114583159B

一种低温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22-02-24

授权

1

0

5

CN114204023B

一种低温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21-11-17

授权

1

0

6

CN113830747B

一种低温启动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2021-09-17

授权

1

0

7

CN105914394B

一种低温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低温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洛阳力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6-07-07

授权

1

0

8

CN103354288B

一种改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江西华昊新能源有限公司

2013-06-14

授权|质押|权利转移

1

0

9

CN102623701B

一种低温型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2-01-13

授权|权利转移

1

0

10

CN102544505B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12-15

授权|许可|权利转移

1

1

11

CN102034980B

磷酸铁锂铝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2010-11-22

授权

1

0

12

CN101798075B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欧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04-02

授权

1

1

13

CN115196612B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锂离子电池正极片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9-01

授权

1

0

14

CN115231542B

一种改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22-07-27

授权

1

0

15

CN114604841B

一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北京泰丰先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2-02-09

授权

1

0

16

CN114335517A

碳复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31

授权

1

0

17

CN114348985B

一种高压实磷酸盐型正极材料

江苏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31

授权

1

0

18

CN113991120B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长远锂科新能源有限公司|金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2021-12-27

授权

1

0

19

CN113072051B

一种磷酸盐体系正极材料的后处理方法

天津斯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

2021-03-26

授权

1

0

20

CN111342011B

磷酸铁锂/硫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沁新集团(天津)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03-02

授权

1

0

21

CN110436431B

一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曲靖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2019-06-29

授权|权利转移

1

0

22

CN110429277B

一种高压实高倍率性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19-06-28

授权

1

0

23

CN108706564B

一种高压实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江西省金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8-04-24

授权

1

0

24

CN108063248B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10-29

授权

1

2

25

CN106744780B

一种高压实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03-22

授权

1

2

26

CN104009232B

一种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湖北工程学院

2014-06-10

授权

1

0

27

CN103972475A

提高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压实密度的装置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04-16

授权|一案双申

1

2

28

CN103618083B

高容量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3-11-16

授权

1

8

29

CN116154156B

一种球形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博雅致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3-04-18

授权

1

0

30

CN115863613B

一种磷酸锰铁锂包覆改性高镍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四川轻化工大学

2023-02-28

授权

1

0

31

CN115939360B

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复合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23-02-08

授权

1

0

32

CN115893365B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锂源(深圳)科学研究有限公司

2023-01-10

授权

1

0

33

CN115477295B

喷雾燃烧制备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方法及其应用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2022-09-16

授权

2

0

34

CN115020685B

一种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2022-07-26

授权

1

0

35

CN115124010B

一种磷酸锰(II)纳米片和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7-15

授权

1

0

36

CN114975986B

一种高性能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6-30

授权

1

0

37

CN114975990B

一种磷酸锰铁锂系正极材料、正极、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2022-04-28

授权

1

0

38

CN114644328B

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正极材料及锂离子电池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2022-04-01

授权

4

0

39

CN114843507B

单核多壳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二次电池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曲靖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2022-03-28

授权

2

0

40

CN114373912B

一种氟掺杂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江苏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31

授权

1

0

41

CN113860280B

一种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2021-09-24

授权

1

0

42

CN113942990B

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极材料、电极以及锂离子电池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30

授权

5

0

43

CN112885995B

一种磷酸铁锰锂包覆高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河北九丛科技有限公司

2021-04-02

授权

1

1

44

CN113161523B

一种非化学计量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3-31

授权

1

0

45

CN113072049B

一种高压实密度磷酸锰铁锂/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天津斯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

2021-03-26

授权

1

0

46

CN113060715B

一种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河北九丛科技有限公司

2021-03-17

授权

1

0

47

CN109473675B

一种包覆型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廊坊绿色工业技术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8-12-19

授权

1

1

48

CN109354002B

由磷矿制备磷酸锂的方法、磷酸锰铁锂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8-08-28

授权

1

0

49

CN109250698B

一种高振实密度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江苏元景锂粉工业有限公司

2018-08-22

授权

1

1

50

CN106328942B

一种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6-11-11

授权

1

0

51

CN106340639B

一种磷酸铁锂/碳包覆的核壳型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16-10-28

授权

1

0

52

CN105742610B

一种碳包覆磷酸铁锰锂薄膜型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16-05-04

授权

1

1

53

CN105529458B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镍钴锰酸锂/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16-03-02

授权|许可

1

0

54

CN105470510B

一种改性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6-01-11

授权

1

1

55

CN104609385B

一种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制备磷酸铁锰锂的方法

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01-30

授权|质押|权利转移

1

0

56

CN104577119B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15-01-04

授权

1

0

57

CN104124453B

磷酸锰铁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正极和锂电池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07-25

授权

1

0

58

CN104167549B

一种微纳结构磷酸铁锰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锂源(深圳)科学研究有限公司

2014-07-04

授权|权利转移

1

3

59

CN104009234B

微波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的方法

山东派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14-06-20

授权|权利转移

1

0

60

CN103956491B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锰锂及其制备方法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4-05-06

授权

1

1

61

CN103762362B

一种纳米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水热制备方法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4-01-27

授权|权利转移

1

6

62

CN104425820B

磷酸铁锰锂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江西省科能伟达储能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2013-09-09

授权|权利转移

1

0

63

CN103280579B

一种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锰锂及其制备方法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2013-04-02

授权

1

0

64

CN102709555B

纳米纤维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锰锂及其制备方法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2-06-01

授权|质押|权利转移

1

0

65

CN216900211U

碳复合磷酸铁钾正极材料磷元素含量检测装置

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4-27

授权

1

0

66

CN114249311B

多孔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钠的制备方法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2021-11-26

授权

4

0

67

CN114068906B

一种沉积型磷酸铁纳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2021-10-15

授权

3

0

68

CN113972364B

层状碳掺杂磷酸铁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2021-09-30

授权

6

0

69

CN113948697B

掺杂型磷酸铁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邦普汽车循环有限公司

2021-09-30

授权

4

0

70

CN113697787B

一种淀粉改性包覆磷酸铁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7-28

授权

1

0

71

CN106848280B

一种石墨烯负载羟基磷酸铁空心八面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17

授权

1

0

72

CN104692352B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纳米级磷酸铁的方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2013-12-05

授权

1

0

4.2.8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磷酸铁锂全球专利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全球累计申请磷酸铁锂相关专利6271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93.70%,实用新型专利占比6.30%;发明专利占比较大,有效专利及审中专利占比较高,表明全球磷酸铁锂相关研究的活跃度较强,创新能力也较强;

  2. 全球和中国磷酸铁锂专利申请整体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近三年增势明显;

  3. 磷酸铁锂技术分支低温型磷酸铁锂、高压实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近二十年相关专利申请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并在2022年达到申请量的峰值;

  4. 中国、韩国、美国在磷酸铁锂技术研发具备较强的实力,技术研发较为活跃,其中中国占比80%以上,说明中国在磷酸铁锂技术研发处于领先的状态;中国、美国是磷酸铁锂领域的重要市场国;中国磷酸铁锂领域在广东、江苏、湖北、安徽的研发热度最高,技术实力最强;

  5. 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专利申请量具有明显优势;

  6. 磷酸铁锂领域专利IPC分类号主要分布于H01M4/58 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占比23.80%)、H01M10/0525摇椅式电池,即其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锂离子电池(占比20.28%)、H01M4/62 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占比(12.06%);

  7. 在磷酸铁锂全球专利申请中,磷酸锰铁锂相关专利量占比最高,其次是磷酸铁,最后是高压实磷酸铁锂、低温型磷酸铁锂;

目前,磷酸铁锂领域的技术热点为(1)在选择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材料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倍率性能;(2)在除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以外的无机化合物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化学性能。

4.3 富锂锰基氧化物

4.3.1 法律状态分析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全球累计申请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98件,其中发明专利98件,中国专利72件。

为了解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创新动态,以下对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专利类型和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1 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法律状态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中,有效专利28件,约占总数28.28%;审中专利46件,约占总数46.46%;失效专利12件,约占总数12.12%PCT指定期满专利3件,约占总数3.03%PCT指定期内专利9件,约占总数9.09%。失效的12件专利中,都因撤回、驳回、放弃而失效。

进一步分析可知,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中全为发明专利,有效专利及审中专利占比较高。

4.3.2 申请趋势分析

1、全球和中国专利变化趋势

为了解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创新动态,以下对富锂锰基氧化物近二十年全球和中国专利申请及授权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2 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4-3-3 富锂锰基氧化物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趋势

由于专利公开的滞后性,2023年专利申请数据仅供参考。从上图中可以对比看出,2017年前全球和中国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申请整体不高,2017年后,全球和中国相关专利申请量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分析可知,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申请2019年到2021年出现下滑,可能是因为因为疫情原因,经济不景气。

授权率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提升,中国专利授权率与全球水平基本差异不大。

4.3.3 竞争格局分析

为了解富锂锰基氧化物创新区域,以下对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技术来源国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4 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技术来源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德国排名前三位,其他技术来源国/地区还包括法国、印度等,但占比都较小。表明中国、韩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研发方面具备相对较强的实力,技术研发较为活跃,其中中国占比80%以上,说明中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研发处于领先的状态。

为了解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创新国家/区域,以下对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区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5 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申请区域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中,中国申请最多,占比70%以上,德国次之,再次是美国、奥地利、欧专局等,表明中国、德国、美国是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的重要市场国。

4-3-6 富锂锰基氧化物中国专利各省市分布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富锂锰基氧化物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福建、北京、广东、浙江相关专利申请的量较多,其次还包括湖南、天津等,表明中国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在福建的研发热度最高,其次是广东。

4.3.4 优势竞争者分析

1、全球主要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解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7 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LG()、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宝马股份(组)、

广州大学、中南大学、深圳新宙邦(组)、广东东阳光(组)、上海纳米研究中心(组)。其中,8个中国申请人,1个韩国申请人,1个德国申请人。国内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大学、中南大学、深圳新宙邦(组)、广东东阳光(组)、上海纳米研究中心(组),其中高校院所申请人达5个,表明我国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技术掌握在高校手中。

综合分析可知,中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相关领域申请人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主要创新主体分布

为了解中国富锂锰基氧化物创新主体现状,以下对富锂锰基氧化物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8 富锂锰基氧化物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申请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靠前的申请人包括宁德时代、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大学、中南大学、广东东阳光(组)、上海纳米研究中心(组),大部分为高校院所申请人,只有宁德时代、广东东阳光两个企业申请人。

4.3.5 技术分支分析

1IPC分布

为了解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的创新技术分布情况,对该技术的全球相关专利进行IPC分类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4-3-9 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IPC分布

根据上图分析可知,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专利IPC分类号主要分布于摇椅式电池(H01M10/0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H01M4/50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H01M4/525)、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H01M4/36)、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例如胶合剂、填料(H01M4/62)等。

4.3.6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在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中综合考虑技术相关性、被引次数、同族数量、重要法律事件发生情况等筛选出重点专利后,得到以下技术功效矩阵图:

4-3-10 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技术功效矩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

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主要的技术效果包括:提高循环性能、提高倍率性能、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提高热稳定性、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安全性、提高能量密度、适于工业化生产、高比容量、提高导电性、操作方便、放电比容量高、提高首次库伦效率。

结合上图分析可知,重点技术手段为摇椅式电池,重点技术效果为提高循环性能。

目前,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的技术热点为通过摇椅式电池提高循环性能。


目前在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的方向为:

(1)通过改进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提高循环性能;

(2)通过改进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提高倍率性能;

3)通过改进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降低成本。

4.3.7 重点专利列表

根据需求方已公开的专利技术,在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综合考虑技术相似性、申请人影响力、专利被引用关系、技术先进性等筛选出以下相关专利,专利清单具体见下表:

4-3-1 富锂锰基氧化物重点专利列表

序号

公开(公告)

标题()

专利权人

申请日

法律状态/事件

被引用专利数量

简单同族专利申请数量

1

US11289695B2

包含富锂锂锰基氧化物并进一步包含锂钨化合物或在富锂锂锰基氧化物上另外包含钨化合物的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正极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权利转移

0

9

2

EP3576193B1

包括富锂锂锰基氧化物和形成在其表面上的锂钨化合物和任选的另外的钨化合物的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正极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权利转移

0

9

3

DE602018042688T2

包含具有锂钨化合物、任选地在其表面上形成的附加钨化合物的富锂锰酸锂的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

0

1

4

ES2932363T3

包含富锂锂锰基氧化物的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形成在其表面上的锂-钨化合物和任选的另外的钨化合物,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正极理解相同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

0

9

5

PL3576193T3

包括富锂锂锰基氧化物和形成在其表面上的锂钨化合物和任选的另外的钨化合物的正极活性材料,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正极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

0

9

6

KR1020190035483A

一种含锰酸锂的高压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株式会社LG化学

2018-08-06

实质审查

0

8

7

EP3582301A4

包含锂锰氧化物的高压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权利转移

0

8

8

US11600820B2

包含锂锰基氧化物的高压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2018-09-07

授权|权利转移

0

8

9

CN102054986B

微波法制备的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方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0-11-16

授权

1

1

10

CN105720304B

一种非水电解液和一种锂离子电池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16-02-25

授权

0

1

11

CN109244444B

一种铌掺杂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湘潭大学

2018-08-29

授权

0

1

12

CN102237516B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宁波富理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10-04-21

授权|权利转移

0

1

13

CN104091919B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14-07-29

授权

1

1

14

CN111453776B

一种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磷、钨共掺杂改性制备方法

北京大学

2020-02-14

授权

0

1

15

CN107785557B

基于镧掺杂和表面氧空位修饰联合机制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2017-11-01

授权

0

1

16

CN109659538B

基于多巴胺和磷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产品和应用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2018-12-19

授权

0

1

17

CN113078316B

钼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江苏蓝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3-23

授权|权利转移

0

1

18

CN106898834B

一种改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循环稳定性的方法

北京创能惠通科技有限公司

2017-04-20

授权|权利转移

0

1

19

DE102021112298A1

从固态锂电池中回收固体电解质和正极材料的方法

宝马股份公司

2021-05-11

公开

0

2

20

DE102021113877A1

具有电解质组合物和富锰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解质组合物的用途

宝马股份公司

2021-05-28

公开

0

1

21

DE102021127929A1

阴极以及带阴极的固态锂离子电池

宝马股份公司

2021-10-27

公开

0

1

22

CN111883746B

一种改性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19

授权

0

1

23

CN112242515B

一种改性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乳源东阳光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韶关东阳光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2020-09-28

授权|权利转移

0

1

24

CN113299902B

一种浓度梯度镁掺杂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电池应用

南开大学

2021-05-24

授权

0

1

25

CN113745514B

一种氟掺杂及硅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广州大学

2021-08-04

授权

1

1

26

CN116365011A

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2021-12-28

实质审查

0

1

27

CN112803075A

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高浓度电解液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1-17

实质审查

1

1

28

CN114023962A

一种LiAlSi4O10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山东创鲁先进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2021-10-19

实质审查

1

1

29

CN114520320A

一种基于碱金属还原法的氧化锂复合正极材料

北京工业大学

2022-01-27

实质审查

0

1

30

CN114530584A

聚苯胺微米棒结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广州大学

2022-02-18

实质审查

0

1

31

CN114843590A

一种超薄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2022-04-27

实质审查

2

1

32

CN115000504A

一种聚磺酸内脂基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2022-06-01

实质审查

0

1

33

CN115064682A

一种表面和体相共同修饰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安徽富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7-11

实质审查

0

1

34

CN115207314A

一种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堆垛层错构筑与阴离子活性诱导方法

北京工业大学

2022-07-24

实质审查

0

1

35

CN115863529A

一种高性能的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远景睿泰动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2022-11-25

实质审查

1

1

36

CN115986211A

锂电池低温电解液和锂电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10-14

实质审查

1

1

37

CN116544366A

超薄无定形纳米结构包覆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北京工业大学

2023-03-28

实质审查

0

1

38

CN116646484A

一种氟化碳改性的中空微球结构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天津理工大学

2023-05-12

实质审查

0

1

39

CN111740178A

一种改善富锂锰基锂离子电池电性能的方法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0-05-27

实质审查|权利转移

0

1

40

CN114242998A

一种提升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方法

桂林理工大学

2021-11-27

实质审查

3

1

41

CN114639821A

一种类单晶梯度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表面改性方法

北京工业大学

2022-03-20

实质审查

0

1

42

CN115286042A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2-09-22

实质审查

0

1

43

CN115312753A

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制备和在锂离子电池正极补锂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

2022-08-24

实质审查

1

1

44

CN115394974A

一种钼酸镧表面改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西南科技大学|射洪市盛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022-07-22

实质审查

0

1

45

CN115986070A

改性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2022-11-28

实质审查

0

1

46

CN116143186A

一种表面尖晶石化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龙岩学院

2022-10-31

实质审查

0

1

47

CN116779802A

一种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复合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2023-05-31

实质审查

0

1

48

CN116848686A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装置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2-09-22

实质审查

0

1

49

IN202341062324A

一种电极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实施

OLA ELECTRIC MOBILITY PTE LTD

2023-09-15

公开

0

1

4.3.8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富锂锰基氧化物全球专利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1、全球累计申请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98件,其中发明专利98件,中国专利72件,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中全为发明专利,有效专利及审中专利占比较高;

22017年前全球和中国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申请整体不高,2017年后,全球和中国相关专利申请量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分析可知,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申请2019年到2021年出现下滑,可能是因为因为疫情原因,经济不景气;

3、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来源国方面,中国、韩国、德国排名前三位,其他技术来源国/地区还包括法国、印度等,但占比都较小。表明中国、韩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研发方面具备相对较强的实力,技术研发较为活跃,其中中国占比80%以上,说明中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研发处于领先的状态。全球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专利中,中国申请最多,占比70%以上,德国次之,再次是美国、奥地利、欧专局等,表明中国、德国、美国是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的重要市场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中国专利省市分布方面,福建、北京、广东、浙江相关专利申请的量较多,其次还包括湖南、天津等,表明中国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在福建的研发热度最高,其次是广东。;

4、我国富锂锰基氧化物相关技术掌握在高校手中。中国在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市场竞争活跃度较高,相关领域申请人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5、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专利IPC分类号主要分布于摇椅式电池(H01M10/052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H01M4/505)、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H01M4/525)、作为活性物质、活性体、活性液体的材料的选择(H01M4/36)、在活性物质中非活性材料成分的选择,例如胶合剂、填料(H01M4/62)等;

6、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的技术热点为通过摇椅式电池提高循环性能。

目前在富锂锰基氧化物领域,研究较少或尚未涉及的方向为:

(1)通过改进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提高循环性能;

(2)通过改进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提高倍率性能;

3)通过改进摇椅式电池、含锰的混合氧化物、含铁钴或镍氧化物、作为活性物质、非活性材料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成分选择、基于混合氧化物电极、嵌入轻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物混合物电极、镍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基于无机化合物、活性材料的电极、锰酸盐、二次半电池、锂蓄电池、非水电解质电极、钨的化合物降低成本。


第五章 LG集团专利分析

5.1 公司概况

韩国LG集团于1947年成立于韩国首尔,LG集团在171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300多家海外办事机构。旗下子公司有:LG电子LG displayLG化学LG生活健康等,事业领域覆盖化学能源、电子电器、通讯与服务等领域。

1LG新能源

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隶属于韩国LG集团。作为全球电池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LG新能源业务涵盖动力电池、小型电池、储能系统三大领域。在电池技术革新及研究与开发领域,LG新能源持续深耕30年,在全球拥有超过34,000名员工以及25,000项专利,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LG新能源拥有强大的全球经营网络,并与通用汽车、Stellantis N.V.、现代汽车集团、本田汽车等全球主流汽车品牌合资共建生产基地,涵盖北美、欧洲、亚洲核心区域。

2022LG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70.4GWh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第三,同比2021年增长18.5%

作为全球最早量产三元正极材料的公司,LG新能源聚焦市场对高续航里程、高安全新能源车型的需求,在行业中率先实现了升镍降钴的四元锂电池(NCMA)的量产。加入铝元素的高镍四元锂电池有着高能量密度优势的同时,相比于高镍8NCM三元材料,将大幅降低放电热流峰值,并且可以提高达峰的温度,因此具有非常优异的热稳定性。

LG新能源还率先将硅氧应用于动力电池的负极材料,不仅于2019年在全球最早实现采用硅氧负极的产品量产,还不断研发更高效率的硅氧材料,以实现更优异的电池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秀的续航里程。

在用户普遍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方面,LG新能源依靠对过去几十年化学材料研发的深刻理解,掌握了高安全隔膜等核心关键材料技术,并开发了应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BMS,通过OTA实现大数据和安全诊断算法结果的传送,实时优化电池的安全精准监控与预警。同时应用最新安全技术的模组与CTP高集成设计,可以实现不起火和自熄灭,大幅提升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LG新能源正在开发全固态电池,突破了常温下快充的长寿命全固态电池技术。

2LG化学

LG化学成立于1947年,总部位于韩国首尔LG化学是LG集团子公司,事业涵盖石油化学、尖端材料和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在亚洲美洲、欧洲等地拥有40余家生产基地及分支机构。

20217月,LG化学宣布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材料、e-Mobility电池材料、全球新药作为三大新增长引擎,并表示到2025年将向上述领域投资约87亿美元。

LG化学生产从电池的原材料到完成品,具有优秀的电池技术竞争力。

5.2 法律状态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全球累计申请技术相关发明专利1042件,发明专利占比99.90%,实用新型专利占比0.10%

为了解LG集团专利法律状态,以下对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主要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5-1 LG集团专利法律状态

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LG集团相关专利中,有效专利522件,约占总数50.10%;审中专利276件,约占总数26.49%PCT专利136件,约占总数13.05%;失效专利90件,约占总数8.64%;整体授权率约为55.47%。可见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方向的创新实力较强,且研究热情高。

5.3 创新动态

为了解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动态,以下对LG集团专利申请趋势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5-2 LG集团专利申请趋势

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LG集团1997年开始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申请专利,且在2014年达到专利申请量高峰。从近二十年专利申请趋势来看,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方向的专利申请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

5.4 竞争格局

为了解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的布局情况,以下对LG集团专利布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5-3 LG集团专利布局区域

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主要布局在韩国、美国、欧洲国家/地区、日本、中国。其中在本土韩国进行的专利布局数量最多,占比达到26.58%

5.5 技术分支分布

为了解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的技术分支分布情况,以下对LG集团专利技术分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5-4 LG集团的技术分支分布

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专利主要分布在三元材料,占比达到65.97%,其次是磷酸铁锂,占比达到32.98%,最后是富锰锂基氧化物,占比达到1.05%

5.6 技术路线

为了解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发展路线,以下对LG集团专利技术路线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5-5 LG集团技术路线图

通过对LG集团的专利进行分析,可知其在三元材料方向上的研究起步较早,磷酸铁锂虽起步稍晚于三元材料,但LG在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方向上近二十年均有连续的技术开发和专利布局。

LG在富锰锂基氧化物方向上的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2018年,在该方向上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近五年。

5.7主要研发团队

为了解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主要研发团队,以下对LG集团的主要专利发明团队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5-1 LG集团主要发明团队

发明人

专利数量


发明人

专利数量

JUNG,WANG MO

127

PARK,SANG MIN

41

???

78

CHANG,SUNG KYUN

40

CHO,SEUNG BEOM

64

PARK,SUNG BIN

32

JUN,IN KOOK

57

YOO,TAE GU

32

OH,MYOUNG HWAN

49

SHIN,JU KYUNG

31

PARK,HONG-KYU

47

???

31

LEE,SANG WOOK

46

LEE,DONG HUN

30

PARK,BYUNG CHUN

45

PARK,HONG KYU

30

如上分析所示,LG集团的主要专利发明人有JUNG,WANG MO、???、CHO,SEUNG BEOMJUN,IN KOOKOH,MYOUNG HWAN其中,JUNG,WANG MO、???主要在三元材料方向进行专利申请,CHO,SEUNG BEOMJUN,IN KOOKOH,MYOUNG HWAN则主要在磷酸铁锂方向进行专利申请

5.8 重要专利及解读

综合考虑技术相关性、被引次数、同族数量、维持年限、重要法律事件发生情况等因素,结合技术路线、技术相似等因素,在LG集团相关专利中筛选出重要专利,并对其进行分析,如下表5-2所示。

5-2 LG集团重要专利及解读

序号

1

申请号

KR1020180031616

申请日

2018/3/19

专利名称

???? ???????????(译:二次电池正极用浆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手段

1:通过引入基于磷酸铁锂的正极活性材料、导电材料、粘合剂、分散剂和溶剂形成糊状的第一混合物并通过混合同时向糊状第一混合物中进一步添加溶剂来制备用于正极的浆料,其中第一混合物具有10的剪切速率-1/s时的剪切粘度为1000~5000Pa·s(23℃),剪切速率为1/s时的剪切粘度为100~500Pa·s(23℃),固含量为60~70重量%一种磷二次电池正极用浆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问题

随着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变大,正极活性物质粒子间的凝聚严重,难以分散。

技术效果

抑制粒径减小的磷酸铁锂基正极活性材料的聚集,并且可以通过提高分散性来降低分散粒径,并且通过涂敷该正极来制造正极。

序号

2

申请号

US16/251940

申请日

2019/1/18

专利名称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译: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

技术手段

1.A method of preparing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preparing a first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 including a nickel raw material, a cobalt raw material, and a manganese raw material and a second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 including a nickel raw material, a cobalt raw material, and a manganese raw material in a concentration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first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preparing a reaction solution, in which nickel manganese cobalt-based composite metal hydroxide particles are formed, by adding an ammonium cation-containing complexing agent and a basic compound as well as the second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 to the first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 to allow a mixing ratio of the first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 to the second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solution to b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100 vol %:0 vol % to 0 vol %:100 vol % and performing a co-precipitation reaction in a pH range of 11 to 13growing the nickel manganese cobalt-based composite metal hydroxide particles by adding an ammonium cation-containing complexing agent and a basic compound to the reaction solution until a pH of the reaction solution reaches 8 or more to less than 11and mixing the grown nickel manganese cobalt-based composite metal hydroxide particles with a lithium-containing raw material and performing a heat treatment.
(译)1.一种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包括:a中制备包含镍原料、钴原料和锰原料的第一含过渡金属溶液和包含镍原料、钴原料和锰原料的第二含过渡金属溶液浓度不同于第一含过渡金属的溶液
通过向第一含过渡金属溶液中加入含铵阳离子的络合剂和碱性化合物以及第二含过渡金属溶液制备形成镍锰钴基复合金属氢氧化物颗粒的反应溶液使第一含过渡金属溶液与第二含过渡金属溶液的混合比由100体积%:0体积%逐渐变化至0体积%:100体积%,并在a中进行共沉淀反应pH范围为1113向反应液中加入含铵阳离子的络合剂和碱性化合物,直至反应液的pH达到8以上且小于11,生长镍锰钴基复合金属氢氧化物颗粒和将生长的镍锰钴基复合金属氢氧化物颗粒与含锂原料混合,进行热处理。

技术问题

由于具有大粒径的活性材料具有相对低的表面积,因此与电解质溶液接触的活性区域也窄。由于狭窄的活性区域对动力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获得了相对较低的倍率性能和初始容量。

技术效果

改善二次电池的输出特性和寿命特性

序号

3

申请号

US15/753844

申请日

2016/11/30

专利名称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译: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

技术手段

1.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secondary battery,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a coreand a surface treatment layer disposed on a surface of the core,wherein the core is a secondary particl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primary particles, the primary particles comprise a polycrystalline lithium composite metal oxide of Formula 1 having an average grain diameter of 50 nm to 200 nm, and the surface treatment layer comprises a lithium oxide including lithiumand at least one metal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boron (B), tungsten (W), hafnium (Hf), niobium (Nb), tantalum (Ta), molybdenum (Mo), silicon (Si), tin (Sn), and zirconium (Zr):
LiaNi1-x-yCoxM1yM3zM2wO2 ??[Formula 1]
wherein, in Formula 1, M1 comprises at least one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aluminum (Al) and manganese (Mn),
M2 comprises at least one element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Zr, titanium (Ti), magnesium (Mg), Ta, and Nb,
M3 comprises at least one element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W, Mo, and chromium (Cr),
1.0≤a≤1.5, 0<x≤0.5, 0<y≤0.5, 0.002≤z≤0.03, 0≤w≤0.02, and 0<x+y≤0.7.
(译)1.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包括:核心和表面处理层设置在芯的表面上,其中核是包括多个初级粒子的次级粒子,初级粒子包含具有50nm200nm的平均粒径的式1的多晶锂复合金属氧化物,
表面处理层包括含锂的氧化锂和至少一种选自硼(B)、钨(W)、铪(Hf)、铌(Nb)、钽(Ta)、钼(Mo)、硅(Si)、锡(Sn)的金属,和锆(Zr):
a1-x-y有限公司xM1yM3zM2w2[公式1]
其中,在式1,M1包括选自由铝(Al)和锰(Mn)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M2
包含至少一种选自Zr、钛(Ti)、镁(Mg)TaNb的元素,
M3
包含至少一种选自WMo和铬(Cr)的元素,
1.0≤a≤1.5
0<x≤0.50<y≤0.50.002≤z≤0.030≤w≤0.020<x+y≤0.7

技术问题

导电性低,高温下的倍率性能和寿命特性可能较差

技术效果

优异的容量和寿命特性

序号

4

申请号

US13/964700

申请日

2013/8/12

专利名称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译:正极活性材料和含有其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手段

1. A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the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A) having a spinel crystal structure and at least two types of lithium nickel-manganese-cobalt composite oxides (B) containing Ni, Mn, and Co as transition metals,wherein the lithium nickel-manganese-cobalt composite oxides (B)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erms of at least one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elemental composition, particle diameter, and density.
(译)1.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包括具有尖晶石晶体结构的锂锰氧化物(A)和至少两种含有NiMnCo作为过渡金属的锂镍--钴复合氧化物(B),其中,锂镍--钴复合氧化物(B)在选自由元素组成、粒径和密度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方面彼此不同。

技术问题

锂锰复合氧化物在高温下储存时,锰溶出到电解质中,使电池特性劣化

技术效果

稳定性和寿命特性好的二次电池

序号

5

申请号

US12/851888

申请日

2010/8/6

专利名称

Cathode materials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译:正极材料及含有其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手段

  1. A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omposed of lithium nickel oxide represent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1, wherein the lithium nickel oxide contains nickel in an amount of 40% or higher, based on the total weight of transition metals, and the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es a first coating layer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thereof and a second coating layer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first coating layer, wherein the first coating layer is composed of a non-reactive material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oxides, nitrides, sulfides and mixtures or complexes thereof and the second coating layer is composed of a carbon-based material:LixNiyM1-yO2??(1)
    wherein 0.95
    x1.15, 0.4y0.9 and M is at least one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elements having stable hexacoordination structures, such as Mn, Co, Mg and Al.

(译)1.正极活性物质由...组成的由下式1表示的锂镍氧化物,其中基于过渡金属的总重量,锂镍氧化物包含40%或更高的量的镍,并且正极活性材料包括设置在其表面上的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设置在第一涂层的表面上,其中第一涂层由选自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及其混合物或复合物的非反应性材料组成,第二涂层是由碳基材料组成:
xy1-y2(1)
其中0.95≤x≤1.15,0.4≤y≤0.9,M为选自MnCoMgAl等具有稳定六配位结构的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问题

用作正极活性材料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低电导率和由于使用非水电解质导致的低离子传导导致的充电/放电速率特性不足

技术效果

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和高容量而不劣化电池性能

序号

6

申请号

US12/833549

申请日

2010/7/9

专利名称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译: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

技术手段

  1. A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a lithium nickel-manganese-cobalt oxide represented by Formula (I), wherein the lithium nickel-manganese-cobalt oxide has nickel content of at least 40% among overall transition metals and is coated with an ion-conductive solid compound at a surface thereof:
    LixMyO2??(1)
    wherein M is Ni1-a-bMnaCOb (0.05
    a0.4, 0.1b0.4, 0.4(1-a-b)0.9), x+y is about 2 and 0.95x1.15.
    (译)1.正极活性物质,包括:一种由式(I)表示的镍锰钴氧化物锂,其中所述镍锰钴氧化物锂在所有过渡金属中的镍含量至少为40%,并且在其表面包覆有离子导电固体化合物。
    xy2(1)
    其中MNi1-a-ba一氧化碳b(0.05≤a≤0.4,0.1≤b≤0.4,0.4≤(1-a-b)≤0.9),x+y约为2,0.95≤x≤1.15

技术问题

长期使用锂锰氧化物,循环特性显著劣化并且诸如电池中产生气体引起的膨胀、化学稳定性降低;镍基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生产后残留的残渣产生的杂质可能会降低电池容量;或杂质在电池内部分解产生气体,进而引起电池膨胀。

技术效果

充分实现电池的高容量,提高高温稳定性而不会降低电池的性能

序号

7

申请号

US15/567213

申请日

2016/4/29

专利名称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译: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正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

技术手段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a secondary particle core formed by agglomeration of primary particles of a nickel manganese cobalt-based first lithium composite metal oxidean intermediate layer disposed on the core and including rod-shaped nickel manganese cobalt-based second lithium composite metal oxide particles radially oriented from a center of an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 to a surface thereofand a shell disposed on the intermediate layer and including a nickel manganese cobalt-based third lithium composite metal oxide.

(译)1.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镍锰钴基第一锂复合金属氧化物的一次粒子凝聚而成的二次粒子核中间层设置在核上并且包括从活性材料颗粒的中心到其表面呈放射状取向的棒状镍锰钴基第二锂复合金属氧化物颗粒和壳层设置于中间层上且包含镍锰钴基第三锂复合金属氧化物。

技术问题

形成的正极活性材料中金属组成的连续浓度梯度的形成不充分,改善效果输出特性欠佳,再现性很低

技术效果

发明的用于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适合于高压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

序号

8

申请号

KR1020160041360

申请日

2016/4/5

专利名称

?? ?????????????, ??????????????????????

译:用于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前驱体、使用其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含锂

技术手段

??? 1?????????, ??, ???, ??????????????????2????????,??1????, ??1????????, ???, ????????????????????????????????.

(译)由多个初级粒子组成,包括包含镍、钴和锰中的至少任意两种的次级粒子,初级粒子是在初级粒子中具有浓度梯度的包含镍、钴和锰中的至少一种的正极活性材料。

技术问题

价格昂贵

技术效果

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离,降低颗粒间的电阻,从而表现出高容量。

序号

9

申请号

US10/580890

申请日

2004/11/17

专利名称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actor for use in the same process

(译: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反应器)

技术手段

  1. Claims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 formula Li1+δ[Nix Mnx?y/2Co1?2x?zMyNz]O2?aPa or Li1+δ[NixMnx+yCo1?2(x+y)My]O2?aPa(M═Mg, Zn, Ca, Sr, Cu, Zr, N═Fe, Al, Ga, In, Cr, Ge, Sn, P═F, S, ?1/10δ1/10, 0x1, 0y1/10, 0z1/10 0a0.3), comprising the steps of:simultaneously, adding a metal precursor, an aqueous ammonia solution and a basic solution to a reactor and mixing and precipitating them to obtain a metal composite hydroxideand mixing and reacting the metal composite hydroxide with a lithium precursor to obtain a lithium metal composite oxide.

(译)1.一种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公式李1+δ[xMnx?y/2有限公司1?2x?zyz]2?aPa或李1+δ[xx+y有限公司1?2(x+y)y]2?aPa(M=MgZnCaSrCuZrN=FeAlGaInCrGeSnP=FS-1/10≤δ≤1/100≤x≤1,0≤y≤1/10,0≤z≤1/100≤a≤0.3),包括以下步骤:同时,将金属前驱体、氨水溶液和碱性溶液加入反应器中,混合沉淀得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将金属复合氢氧化物与锂前驱体混合反应得到锂金属复合氧化物。

技术问题

反应物体积变化不规则、剧烈波浪导致体积膨胀、Ni-Co-Mn复合氢氧化物具有不规则结构等缺点。板状颗粒,从而降低振实密度

技术效果

得到控制、振实密度得到改善的高容量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上述重要专利信息可知,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重要专利集中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上。

5.9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对LG集团相关专利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全球累计申请技术相关发明专利1042件,发明专利占比99.90%,实用新型专利占比0.10%

2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有效专利、审中专利、PCT专利占比较高,可见其创新实力、研究热情较强;

3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方向的专利申请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

4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相关专利主要布局在韩国、美国、欧洲国家/地区、日本、中国,其中在本土韩国进行的专利布局数量最多,占比达到26.58%

5LG集团在三元材料方向上的研究起步较早,磷酸铁锂虽起步稍晚于三元材料,但LG在三元材料、磷酸铁锂方向上近二十年均有连续的技术开发和专利布局;在富锰锂基氧化物方向上的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近五年;

6LG集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主要发明人有JUNG,WANG MO、???、CHO,SEUNG BEOMJUN,IN KOOKOH,MYOUNG HWAN其中,JUNG,WANG MO、???主要在三元材料方向进行专利申请,CHO,SEUNG BEOMJUN,IN KOOKOH,MYOUNG HWAN则主要在磷酸铁锂方向进行专利申请;

7LG集团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重要专利集中在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上。


第六章 宁德时代专利分析

6.1 公司概况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率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一,市值9958.04亿元,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包括在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材料、电芯、电池系统、电池回收二次利用等全产业链研发及制造能力。2017年该公司动力锂电池出货量全球遥遥领先,达到11.84GWh。已与国内多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关系,并成功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也成为国内率先进入国际顶尖车企供应链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厂商。

6.2 法律状态

截至检索截止日,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和筛选,宁德时代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累计申请技术相关专利1228件。

为了解宁德时代专利法律状态,以下对宁德时代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主要法律状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1所示。

6-1 宁德时代专利法律状态

从图6-1中可以看出,宁德时代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1203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其中,有效专利440件,约占总数35.8%;失效专利75件,约占总数6.1%,审中专利522件,约占总数的42.47%,失效的75件专利中,其中因撤回、驳回等原因未获得专利权的有51件,占比68%,专利授权率较低,表明该领域竞争激烈,专利授权难度较大。也说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技术门槛高,市场竞争激烈。

6.3 技术分支分布

为了解宁德时代的技术分布情况,以下对宁德时代专利技术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6-2 宁德时代的技术分布

从图中分析可以看出,宁德时代的相关专利主要分布在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领域,其中磷酸铁锂专利数量占比51%,三元材料专利数量占比46%,由此可知,宁德时代在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两个方面的投入较为均衡,富锂锰基氧化物投入较少。

6.4 创新动态

为了解宁德时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创新动态,以下对宁德时代专利申请趋势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3所示。

6-3 宁德时代专利申请趋势

从图6-3中可以看出,宁德时代相关专利申请主要出现在2017年至2023年之间,其中2022年专利申请量达到最大,专利申请达290件,近几年相关专利的申请总数维持在高位,表明宁德时代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相关研发投入较多。

6.5 技术路线

为了解宁德时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技术发展路线,以下对宁德时代专利技术路线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4所示。

6-4 宁德时代技术路线图

通过对宁德时代的专利进行分析,可知其持续投入研究的技术方向主要是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方向,其中,三元材料方向,在2008年到2013年间主要的研究内容涉及高纯度多金属元素固体混合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年到2018年间,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电芯、锂离子二次电池和包含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动大巴和储能系统、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高电压型类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材料湿法包覆铝的方法、正极材料、正极、电池

2019年至今,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高温稳定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装置、磷酸锂包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磷酸铁锂方向,在2014年到2018年间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正极极片及电化学装置、电池包均衡方法、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系统、磷酸铁锂/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19年至今,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二次电池与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在富锂锰基氧化物方向,主要研究的是二次电池及电池组零部件。

6.6 主要研发团队

为了解宁德时代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领域的主要研发团队,以下对宁德时代的主要专利发明团队进行分析,结果如图6-5所示。

6-5 宁德时代主要发明团队

如图6-5所示,宁德时代的主要专利发明团队为:李长东、阮丁山、LI,CHANGDONG、余海军、谢英豪。

其中,李长东相关专利241件,主要涉及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阮丁山申请相关专利118件,主要涉及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LI,CHANGDONG申请相关专利108件,主要涉及包含重金属磷酸盐;余海申请相关专利107件,主要涉及包含摇椅式电池;谢英豪申请相关专利101件,主要涉及包含.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

6.7 重要专利及解读

综合考虑技术相关性、被引次数、同族数量、维持年限、重要法律事件发生情况等因素,结合技术路线、技术相似等因素,在宁德时代相关专利中筛选出重要专利,并对其进行解读,如下表6-1所示。

6-1 宁德时代重要专利及解读

序号

1

申请号

CN202180068436.2

申请日

2021-06-23

专利名称

SEI膜组分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和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和用电装置

技术手段

在惰性气体气氛中,使萘锂有机溶液与混合溶剂反应,得到含有类SEI膜组分添加剂的混合物,其中,所述萘锂有机溶液中萘锂的质量与所述混合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81,所述混合溶剂包含电池电解液用有机溶剂;将所述混合物在真空中干燥,得到类SEI膜组分添加剂

技术问题

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电解液溶剂和锂盐会在负极表面生成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态电解质界面膜),这层膜对锂离子的电化学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但是,在电池存储或使用过程中,SEI膜的有效组分并不是稳定存在的,当SEI膜自身结构遭到破坏时,会破坏负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相界面处的稳定性,加剧电池内部的副反应,给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然而,SEI膜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消耗电解液和大量锂离子,从而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造成电池容量加速衰减。SEI膜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体也影响电池安全性能。

技术效果

使SEI膜的破损处得到快速且及时的补充,进而显著改善因SEI膜破损造成的电解液分解、副反应增多、产气量大、活性锂损失等不良情形,从而显著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序号

2

申请号

CN201980098409.2

申请日

2019-12-24

专利名称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技术手段

包括负极极片及电解液,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膜片,所述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有机溶剂以及添加剂;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硅基材料;所述有机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所述碳酸乙烯酯(EC)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质量占比≤20%,所述碳酸二乙酯(DEC)在所述有机溶剂中的质量占比≤20%;

技术问题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汽车行业迫切需要一种新型能源为其提供驱动,二次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工作电压高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的首选方案。然而随着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及动力、储能设备的发展,人们对二次电池的要求不断提高,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成为当务之急。采用高比容量的硅基材料作为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可以有效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Li-Si合金的可逆生成与分解伴随着超过100%体积变化,造成二次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急剧下降。

技术效果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在较高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可以同时兼顾较好的高温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及较低的直流内阻。

序号

3

申请号

CN201980094934.7

申请日

2019-03-28

专利名称

锂电池和基于脲的添加剂作为其中的电解质添加剂的用途

技术手段

包含活性负极材料的负极,包含活性正极材料的正极,所述活性正极材料包括锂镍锰钴氧化物(LiNixCoyMn1-x-yO2)(NCM),其中xy中的每一个不包括零并且x+y小于1,将负极与正极分开的隔膜,和电解质,其中电解质包括溶剂或溶剂混合物和六氟磷酸锂,其特征在于,电解质还包括式1的基于脲的电解质添加剂,其中R1R2/R3R4形成选自咪唑、吗啉、硫代吗啉、吲哚、吡咯烷、哌啶、哌嗪、吡唑、苯并咪唑、噻嗪和咪唑啉的环,和/或独立地选自H、烷基、烯丙基、芳基或苄基。

技术问题

锂镍锰钴氧化物,也称为“NCM”或“NMC”(下文将使用“NCM”),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优选的正极活性材料,具有高的能量密度或高的功率密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4.4V时同样发生电解质的分解和正极材料的降解。结果是循环稳定性低和因此电池寿命低。

技术效果

特定的基于脲的电解质添加剂在锂电池中用于增强选自可逆容量、库仑效率、循环稳定性的一种特性及其组合的用途。

序号

4

申请号

CN201980068280.0

申请日

2019-12-03

专利名称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装置

技术手段

包括外包装袋以及设置在外包装袋内的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膜层;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镍钴锰氧化物及锂镍钴铝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且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中至少一部分包括单晶颗粒;

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硅基材料和石墨材料;并且所述外包装袋上的封印宽度为3mm8mm

技术问题

目前,使用克容量高的硅基材料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在提升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负极活性材料存在体积膨胀收缩的问题,尤其是含有硅基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和收缩,限制了电池的长期使用。在二次电池采用袋式外包装时,以上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技术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在较高能量密度的前提下,能够同时兼具较好的高温存储性能和安全性能。

序号

5

申请号

PCT/CN2020/136685

申请日

2020-12-16

专利名称

制备磷酸锰铁锂前体的方法和制备磷酸锰铁锂的方法

技术手段

(1)准备液料A和液料B,其中所述液料A为锰盐与铁盐的混合溶液,所述液料B为草酸或者磷酸溶液;

(2)将液料A与液料B在超重力旋转床内进行共沉淀反应,得到第一浆料;

(3)将所述第一浆料进行洗涤过滤,得到滤饼;

(4)将所述滤饼和水混合,并加入碳源,搅拌均匀,得到第二浆料;

(5)将所述第二浆料进行均质;

(6)将均质后的第二浆料进行干燥处理,获得磷酸锰铁锂前体。

技术问题

三元正极活性材料中,镍含量越高,组装电池后放电比容量也越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高镍三元正极活性材料也并非无懈可击。很多专家指出,镍比例越高,整个正极活性材料的热稳定性就越差。高温不稳定、低温效能低本来就是三元锂电池的短板,这样一来,安全性成为了必须要优先逾越的障碍。

技术效果

利用此前体可以煅烧得到纳米级且粒径均匀、电阻率较低的磷酸锰铁锂材料,克服目前生产磷酸锰铁锂的技术壁垒。

6.8 小结

结合上述情况,对宁德时代相关专利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宁德时代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全球累计申请技术相关专利1228件。发明专利1203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

2宁德时代的相关专利主要分布在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领域,其中磷酸铁锂专利数量占比51%,三元材料专利数量占比46%,由此可知,宁德时代在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两个方面的投入较为均衡,富锂锰基氧化物投入较少;

3、宁德时代相关专利申请主要出现在2017年至2023年之间,其中2022年专利申请量达到最大,专利申请达290件,近几年相关专利的申请总数维持在高位,表明宁德时代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相关研发投入较多;

4、宁德时代持续投入研究的技术方向主要是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方向;

5、宁德时代的主要专利发明团队为:李长东、阮丁山、LI,CHANGDONG、余海军、谢英豪。李长东相关专利241件,主要涉及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阮丁山申请相关专利118件,主要涉及两个电极均插入或嵌入有锂的电池;LI,CHANGDONG申请相关专利108件,主要涉及包含重金属磷酸盐;余海申请相关专利107件,主要涉及包含摇椅式电池;谢英豪申请相关专利101件,主要涉及包含.含两种以上金属或金属和铵。


第七章 专利运营方案制定

7.1专利资产管理方案

针对目前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价值专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对现有专利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采取专利资产分类管理从而对专利资产予以有效运用、合理处置,分类形成专利时效、转让、许可等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处置措施。针对A级别的专利可考虑进行专利资本化运营,主要可考虑以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质押,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扩大企业的资金流,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产权彰显自身的知识产权实力与科研能力,吸引创业投资,并增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股份占有量;还可考虑将专利转化为产业资本的经营形式企业可以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优质专利技术,采取专利权作价入股的方式,投资设立新的企业实体,引入所需相关产业资源,加速技术熟化和产品开发。

针对B级或者C级的专利,应进行多元化的分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重点实验室分类、核心科学家分类、课题成果分类等,并针对性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

1)开展专利导航,支撑前瞻性技术研究

围绕重点技术产业化过程有待解决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对重点技术相关产品形成一个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路线图,寻找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前沿技术手段,发现技术热点与技术空白点,并在技术空白点和前瞻性技术方向进行专利布局。

2)加强专利全流程管理,助力高质量专利确权

在技术挖掘和撰写阶段,通过多方深度参与配合进行专利挖掘与撰写,充分提升专利的技术含量和高度。

在授权程序中,项目团队和服务机构合理利用专利申请程序提升权利稳定性,根据需要利用快速审查程序加快授权速度。

在确权程序中,通过对权利要求的修改来有针对性地应对对手的挑战,提升权利稳定性,从而保证高价值专利能充分发挥价值,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增加筹码。

3)开展专利布局,构建高价值专利组合

围绕重点技术的研究方向,开展专利分析工作,结合技术领域和竞争对手专利情况,并对自身已有专利进行全面的梳理,从而在系统、方法、应用、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专利布局,通过专利申请前内部分级评估制度,对项目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分别采取合理的专利申请管理策略,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实现申请数量的持续增长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4)加强专利运营,提升专利转化效率

加强专利运营,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提升专利转化效率。采用专利许可、转让、质押融资等多种模式实现专利高价值专利的运营,创造出更多高价值专利,让该技术领域的企业、产业中的相关从业者了解其技术的先进性,让相关企业认识到其重要价值,从而建立高校、企业、政府、金融资本和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良性发展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

5)加强知识产权风险管控,打造立体保护网络

在项目团队成员内部大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加强专利保护工作的培训,在科研立项、新技术开发、专利申请及诉讼、对外合作各个环节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逐步完善专利监控体系,关注国内外竞争对手,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针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不宜公开的监测流程、实验数据、计算机程序等,作为技术秘密保护,对于易模仿的技术,尽快申请专利。

跟踪竞争对手的国内外相关核心专利技术,及时调整专利布局。建立情报分析预警系统,加强知识产权情报分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高价值的专利情报分析报告,对专利技术、市场竞争、产业合作、专利风险、政策导向作出决策与建议。

6)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参与重点技术产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的制定,同时推动相关标准的普及。通过内部孵化、技术合作、专利授权吸引新的创业者提供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就业机会。

7.2专利资本化运营方案

企业专利运营反映了企业拥有的专利资产与实现企业价值的内在关联性。“潜藏价值”的概念,已经论证了企业可以从专利资产中获取价值以及专利资产与企业增值的关系。专利资本化运营是发挥专利资产价值,实现专利价值变现的重要形式,而专利资产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运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专利资本运营模式实现:

(1)企业专利质押融资

为规范专利质押融资行为,我国有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些相关政策性规范。2010年,国家专利局颁发《专利权质押登记办法》,对专利权质押登记做了完善。《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则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专利质押贷款工作,推动一批专利优势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促进专利产业化的股权、债券交易市场的形成,推动建立质押贷款、风险投资、上市、证券化等多层次的专利技术融资体系。

企业可以以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质押,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扩大企业的资金流,同时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产权彰显自身的知识产权实力与科研能力,吸引创业投资,并增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股份占有量。

(2)企业专利投资入股

企业专利投资或入股,是企业将专利作为资本投入,与其他有形和无形的资本结合,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建立新的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运作方式。专利投资是将专利转化为产业资本的经营形式企业可以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优质专利技术,采取专利权作价入股的方式,投资设立新的企业实体,引入所需相关产业资源,加速技术熟化和产品开发。

第八章 专利导航、布局和规划建议

8.1 三元材料的专利导航建议

8.1.1 技术研发方向

三元材料技术领域尚未涉及或较少涉及以下技术方向:

  1. 通过改进锂蓄电池、电池制造方法、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实现循环性能的提高;

  2. 通过改进锂蓄电池、添加剂实现成本低;

  3. 通过改进锂蓄电池、非水解质蓄电池的电极、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提高电化学性能。

8.1.2 重要专利解读

为获取现有技术的改进基础,对三元材料技术领域的重要专利进行解读,如下表所示。

8-1-1 三元材料重要专利解读

1

标题

镍复合氢氧化物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申请日

2011-06-07

申请号

US14/124418

专利权人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技术手段

通过控制含有至少含有镍和铵离子供体的金属化合物的成核水溶液,使25℃的标准溶液温度下的pH值为12.0~14.0来进行成核。和粒子生长过程通过控制含有晶核的粒子生长水溶液使25℃的标准溶液温度下的pH值为10.5~12.0,从而使在成核过程中形成的晶核生长,从而使晶核生长。颗粒生长过程中的pH值低于成核过程中的pH值;和从氧浓度为1体积%的粒子生长过程开始,处理时间超过粒子生长过程总时间的至少40%之后,至少在非氧化气氛中进行结晶反应或更小,并且将每单位体积的搅拌功率要求控制在0.5kW/m的范围内34千瓦/3至少在成核过程中。

技术问题

目前,既没有开发出充分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的锂复合氧化物,也没有开发出作为该复合氧化物的原料的复合氧化物。另外,虽然对复合氢氧化物的制造方法进行了各种研究,但在工业规模上,能够制造作为复合氧化物的原料的复合氢氧化物的方法能够充分提高锂离子的性能。二次电池还没有开发出来。

技术效果

通过控制包含已形成的核的颗粒生长水溶液使在25℃的标准溶液温度下的pH值变为10.512.0,从而使pH值更低,从而使颗粒生长比成核过程中的pH值。在氧浓度为1体积%的情况下,至少在处理时间超过从粒子生长过程开始的粒子生长过程的总时间的至少40%之后的范围内,在非氧化性气氛中进行结晶反应或更少,并且将每单位体积的搅拌功率要求控制在0.5kW/m的范围内34千瓦/3至少在成核过程中。

2

标题

提高安全性的二次电池组

申请日

2012-04-19

申请号

US13/450961

专利权人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技术手段

电池单元的正极端子,正极端子由板状导电构件制成,正极端子通过安全元件电连接到保护电路模块(PCM);电池单元的阴极端子,阴极端子由板状导电构件制成,阴极端子直接电连接到PCM;一种电池单元,其在其一端形成有阳极端子和阴极端子,电池单元在其端部设置有热焊接的剩余部分;和一种PCM,包括其上形成有保护电路的印刷电路板(PCB),PCB在其一侧设置有阴极端子连接部分和安全元件连接部分,在其另一侧设置有外部输入和输出端子连接部、外部输入输出端通过PCB的外部输入输出端连接部与PCB的保护电路电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组装式紧固结构相互耦合以覆盖PCB和安全元件,PCM电连接到安全元件和电池单元的状态下,PCM被加载到电池单元的热焊接过剩部分上。

技术问题

锂二次电池中包含各种可燃材料。结果,锂二次电池可能由于电池过充电、电池中的过电流或其他物理外部冲击而发热或爆炸。也就是说,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很低。

技术效果

可以在不改变形状或不使用额外构件的情况下将电池单元的阴极端子连接到PCB的阴极端子连接部分,并且将安全元件的一侧连接到PCB的安全元件连接部分在电池单元的阳极端子连接到安全元件的另一侧的状态下位于PCM的同一侧。使得结构强度较低的安全元件稳定地安装在PCB,从而降低了制造过程中的缺陷率,从而提高了制造过程效率。

3

标题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申请日

2004-03-25

申请号

CN200410007990.8

专利权人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手段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是至少具有层状结构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在前述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的选自由能成为4价的元素和镁组成组中的至少1种元素存在的比率在20%以上。

技术问题

这种正极活性物质,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循环特性和初期充放电容量。另外,近年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不能满足所要求的负荷特性和平均电位。

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具有优良负荷特性、循环特性、低温特性、热稳定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和用这种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4

标题

一种电解液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申请日

2016-04-15

申请号

CN201610235407.1

专利权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一种电解液,含有锂盐、有机溶剂和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括添加剂A和添加剂B,以及添加剂C或添加剂D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添加剂A:环状磺酸内酯;添加剂B:环状硫酸酯;添加剂C:硅烷磷酸酯化合物或/和硅烷硼酸酯化合物;添加剂D:氟代磷酸盐。

技术问题

对于电动汽车的应用来说,其要求电池具有低的内阻,长的存储日历寿命及循环寿命。较低的内阻有利于汽车具有较好的加速性能及动力性能,在混合动力车上应用时,其可以更大程度的回收能量及提高燃油效率。长的存储寿命和循环寿命是为了电池能够具有长期的可靠性,在汽车的正常使用周期内保持良好的性能。电解液与阴阳极的相互作用对这些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

技术效果

利用了添加剂磺酸内酯、环状硫酸酯、硅烷类磷酸酯或硅烷类硼酸酯、氟代磷酸盐之间的联用与协同作用,使用环状硫酸酯形成的无机盐为主的成膜成份,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使用磺酸内酯,形成较为致密的成膜成份,减小了正极具有较高活性的氧和镍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产气;使用硅烷类磷酸酯或硅烷类硼酸酯或氟代磷酸盐,修饰了磺酸内酯的成膜状态,降低了阻抗;通过以上措施的使用,使得电池在高温时具有较低的产气量、较高的容量保持率,低温时较高的功率。

5

标题

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前体、其制备方法、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及锂二次电池

申请日

2019-06-26

申请号

CN201910571521.5

专利权人

三星SDI株式会社

技术手段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前体,所述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前体包括包含多个颗粒状结构体的二次颗粒,其中各颗粒状结构体包括多孔芯部分和壳部分,所述壳部分包括径向排布在所述多孔芯部分上的一次颗粒,且所述二次颗粒具有多个径向中心。

技术问题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二次电池。然而,这样的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二次电池可呈现降低的安全性,因此在这方面需要改善。作为这样的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使用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锂钴氧化物等。然而,当使用这些正极活性材料时,在充电和放电期间根据二次颗粒的尺寸决定锂离子的迁移距离,并且由于这样的物理距离,充电/放电效率不高。另外,随着充电和放电过程的重复,在一次颗粒中出现裂缝,因此锂二次电池呈现劣化的长期寿命、增加的电阻和不令人满意的容量特性,且因此,仍然需要改善。

技术效果

当使用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前体时,在正极活性材料和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界面处的锂扩散可得到促进,并且可获得锂更容易扩散到其中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另外,可获得其中锂的嵌入和脱嵌得到促进并且锂离子的扩散距离缩短的基于镍的活性材料。使用这样的正极活性材料制造的锂二次电池呈现提高的锂可用性,并且由于根据充电和放电的活性材料中的裂缝的出现被抑制而呈现提高的容量和寿命。

6

标题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解液

申请日

2014-07-31

申请号

CN201410374264.3

专利权人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包括:非水有机溶剂;锂盐,溶解在非水有机溶剂中;

以及添加剂,溶解在非水有机溶剂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包含具有式I结构的1,3-二氧杂环化合物以及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在式I中,R1R2各自独立选自H、甲基或乙基;n选自13内的整数;具有式I结构的1,3-二氧杂环化合物在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5%~5%;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在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8%。

技术问题

氟代碳酸亚乙酯作为常用的SEI成膜添加剂,会在负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SEI膜,同时会增加负极活性材料的阻抗,影响锂离子的传输性能,进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放电倍率性能。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可靠且有效的方法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

技术效果

能在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在负极表面还原形成HF气体之前而在正极表面形成稳定的正极SEI保护膜,从而避免正极活性材料受到HF气体的腐蚀,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存储性能。

7

标题

一种锂金属电池锂负极的表面修饰改性方法及锂金属电池

申请日

2018-01-31

申请号

CN201810104762.4

专利权人

华南理工大学

技术手段

在干燥的保护气体气氛中,将金属锂负极浸渍在含氟离子液体中,或者将含氟离子液体涂抹在金属锂负极的表面,经氟化作用后,取出,在金属锂负极的表面形成一层富含氟化锂的保护层,得到氟化锂包覆的金属锂负极。

技术问题

锂金属负极在沉积过程中易形成不规则锂枝晶以及锂负极与有机电解液的不可逆反应,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使得循环性能迅速衰退。一方面,产生的锂枝晶很容易脱落而形成“死锂”,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库伦效率而且加剧了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形成的锂枝晶极易刺穿隔膜而引起内部短路,甚至发生起火或爆炸等安全事故。

技术效果

经过表面氟化作用得到的氟化锂保护层十分均匀且密集,能够减少金属锂与电解液的消耗,抑制锂枝晶的形成,使金属锂负极具有放电比容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和安全性能更佳等优点,实现了锂金属电池在长循环过程中的稳定与高效,能够达到高能量高功率动力电池的使用要求,有利于推进锂金属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

标题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其的电子装置

申请日

2018-11-05

申请号

CN201811309419.X

专利权人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包括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其中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

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其包括第一正极活性物质;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其包括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和所述第二正极活性物质层之间,且所述第一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与所述负极极片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面对的第一表面上;以及绝缘层,其中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不与所述负极极片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面对的第二表面上。。

技术问题

目前改善锂离子电池安全的方法都是以牺牲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为代价,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在较高能量密度的条件下,能够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技术手段。

技术效果

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其正极极片在正极活性物质层覆盖的区域采用双层结构并在无正极活性物质层覆盖的区域设置一层绝缘层。该电化学装置可以避免电化学装置受外力刺穿时所产生内短路从而造成的失效,进而有效提升电化学装置在穿刺测试中的安全性能表现。

9

标题

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锂镍钴锰混合金属氧化物的固态合成

申请日

2004-10-20

申请号

PCT/US2004/034750

专利权人

3M创新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一种制备单相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化合物的方法,所述化合物包含钴、锰和镍,包括:a)湿磨含钴、锰、镍和锂的氧化物或氧化物前体以形成含有均匀分布的钴、锰、镍和锂的细碎浆料,b)加热浆料以提供含有钴、锰和镍并具有基本上单相O3晶体结构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化合物。

技术问题

很难在含锂晶格中形成包含过渡金属钴、锰和镍的单相四元化合物。通过排除一种或多种过渡金属锰或镍,可以更容易地获得单相(例如,制造三金属或三元体系,例如LiNio.8Coo.2O2或二金属或二元体系

技术效果

湿磨比干磨提供显着更短的研磨时间,并且似乎促进单相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化合物的形成。湿磨步骤中节省的时间超过了在加热步骤期间干燥浆料可能需要的时间。

10

标题

镍钴锰复合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4-06-13

申请号

PCT/JP2014/065723

专利权人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技术手段

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前驱体,:Ni1-xyzCoxMnyMz(OH)2(0<x≤1/3,0<y≤1/3,0≤z≤0.1,M为选自MgAlCaTiVCrZrNbMoW)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

技术问题

-钴复合氧化物使用昂贵的钴化合物作为原料,这导致活性材料和电池的成本增加,需要改进活性材料。由于使用该锂钴复合氧化物的电池单位容量单价明显高于镍氢电池,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技术效果

氮气吸附BET法测定比表面积为3.0~11.0m3/g,X射线衍射测定得到的(101)面的峰强度I(101)(100)面的峰强度I(100)的比值I(101)101)/I(100)为小于0.300的镍钴锰复合氢氧化物。

8.2 磷酸铁锂的专利导航建议

8.2.1 技术研究方向

1、磷酸铁锂技术领域尚未涉及或较少涉及以下技术方向:

1)在重金属磷酸盐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循环寿命;

2在摇椅式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振实密度高;

3在废蓄电池有用部件的再生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循环寿命,提高电导率;

4在非水电解质蓄电池的电极及其制造方法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降低能耗;

5在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或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混合物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工艺简单,降低能耗;

6在以添加剂为特征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压实密度;

7在二次电池的构造或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降低能耗;

8在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铁、钴或镍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提高压实密度,提高电导率;

9在使用或维护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的方法及装置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压实密度,提高电导率;

10在碱金属磷酸盐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安全性,提高循环稳定性,振实密度高,提高循环寿命,提高压实密度;

11在插入或嵌入轻金属且含锰的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电极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纯度高,提高电导率;

12在锂蓄电池及其制造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电化学性能,提高倍率性能,提高循环性能,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提高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循环寿命,提高压实密度,降低能耗,提高电导率;

13在电极材料的选择方向上的技术改进,以实现提高循环稳定性,纯度高,振实密度高,提高压实密度,降低能耗。

8.2.2 重要专利解读

为获取现有技术的改进基础,对磷酸铁锂技术方向的重要专利进行解读,如下表所示。

8-2-1 磷酸铁锂方向重要专利解读

1

标题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申请日

2023/2/13

公开(公告)

CN115775883B

专利权人

四川富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磷酸铁锂箔片制备;
步骤二:将磷酸铁锂箔片卷放置到磷酸铁锂改性设备中;
步骤三:清洗改性后的磷酸铁锂箔片的改性面,干燥后重新收卷;
所述步骤二中磷酸铁锂改性设备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顶部固定连接有盖板(2),盖板(2)顶部安装有两个喷涂机构(3),所述机架(1)一端前后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架(9);两所述端架(9)之间转动连接有卷辊(10),所述机架(1)内部自卷辊(10)一侧至另一侧依次安装有利用电机驱动的进料辊(11)、第一折辊(12)、传输辊组(13)、第二折辊(14)、第三折辊(15)、迂回辊组(16)、压辊(17)和输出辊(18),所述进料辊(11)、传输辊组(13)、第三折辊(15)和输出辊(18)位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折辊(12)和第二折辊(14)位于进料辊(11)下方,其中一个所述喷涂机构(3)安装在进料辊(11)、第一折辊(12)和传输辊组(13)形成的三角形区域中并且将第一折辊(12)包围在内,另一个所述喷涂机构(3)安装在传输辊组(13)、第二折辊(14)和第三折辊(15)组成的三角形区域中并且将第二折辊(14)包围在内,所述迂回辊组(16)包括两个转折辊,两所述转折辊呈倾斜状安装在压辊(17)和第三折辊(15)之间,靠近第三折辊(15)的转折辊位置低于另一个转折辊,所述机架(1)内部位于第三折辊(15)和位置较高的所述转折辊之间安装有振动机构(5),位于较低位置的所述转折辊和压辊(17)之间安装有废液收集机构(6),所述废液收集机构(6)承接在位置较高的所述转折辊的下方;
所述喷涂机构(3)包括嵌入在所述盖板(2)顶部的药剂箱(301)和固定在所述机架(1)前后两侧内壁的回收罩(306),所述药剂箱(301)顶部塞接有上料塞(302),所述回收罩(306)顶部固定连接有护板(307),所述护板(307)顶部等距嵌入式安装有多个喷头(305),所述药剂箱(301)底部通过管道连接有药剂泵(303),药剂泵(303)的输出端通过传药管(304)连接在各个喷头(305)上,将所述第一折辊(12)包围在内的喷涂机构(3)的药剂箱(301)中装填有还原性糖溶液,将所述第二折辊(14)包围在内的喷涂机构(3)的药剂箱(301)中装填有配置完毕的银氨溶液。

技术问题

操作较为繁琐,且无法进行连续生产,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效果

提高正极的导电能力,进而提高使用此种改性的磷酸铁锂箔片为正极的电池充放电能力和耐低温能力。

2

标题

一种低温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21/11/17

公开(公告)

CN114204023B

专利权人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低温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有以下步骤:
(1)
、将分散剂、热固型树脂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再依次加入葡萄糖、磷酸铁、碳酸锂、磷酸一铵、烧结助剂和磁性材料,湿法研磨后,得到混合浆料,混合浆料喷雾干燥后得黄色粉末;所述的磷酸铁、碳酸锂和磷酸一铵按Li:Fe:P的摩尔比为0.95-1.05:0.95-1.02:1的比例混合,所述的葡萄糖的加入质量为磷酸铁质量的10-15%;其中,所述的分散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分散剂的加入质量占磷酸铁质量的0.75-5%;所述的热固型树脂为酚醛树脂、聚丁二烯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热固型树脂的加入质量占磷酸铁质量的1.8-10%;所述的磁性材料为铁粉、氧化铁、氧化钴、三氧化二锰和铁钴镍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磁性材料的加入质量为磷酸铁质量的1-4%;所述的烧结助剂为聚乙二醇、三氧化二硼、氧化铟、氧化铈、氟化锂和纳米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烧结助剂的加入质量为磷酸铁质量的1-5%;
(2)
、将黄色粉末置于热压烧结模具中,施压后转移到烧结炉中,对烧结炉施加磁场后进行热压烧结处理,烧结料破碎后得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其中,热压烧结处理是先升温至300-500℃烧结2-6h,再升温至600-800℃烧结4-8h

技术问题

目前生产磷酸铁锂工艺多采用固相法合成,使用砂磨机或球磨机进行混料;原料混合不均匀容易导致生成锂铁反位缺陷的磷酸铁锂或者杂质,导致锂离子扩散受阻,影响材料电性能发挥

技术效果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提高;反应中磷酸铁锂结晶晶面取向一致化,减少晶界产生,同时降低形成缺陷概率,减弱锂离子扩散能垒,改善低温性能。

3

标题

一种低温型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2/1/13

公开(公告)

CN102623701B

专利权人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低温型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锂源化合物、三价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按化学计量比例加水湿法混合,再加入掺杂金属离子氧化物和一次碳源,混合均匀;锂源化合物、三价铁源化合物、磷源化合物和金属离子氧化物化学计量比为按元素摩尔数Li:Fe:P:掺杂金属M=1.01:1:1(0.01~0.05)的比例进行加入;形成的浆料进行一次高能超细磨处理2-3小时,得到的浆料D50小于0.1μm,喷雾干燥得到干燥粉体,过筛;所述的一次碳源为可溶性糖类化合物中的葡萄糖、蔗糖和果糖;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粉体在惰性气氛中于300-500℃温度范围预处理2-10小时,冷却后加入二次碳源和水,搅拌形成的浆料,经过二次高能超细磨处理后,得到的浆料D50小于0.1μm,喷雾干燥得到球形粉体,过筛;所述的二次碳源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中的蔗糖、改性淀粉和壳聚糖;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球形粉体进行气流粉碎,粉碎后的粉体在惰性气氛中经过500-600℃处理6-30小时,再进行600-900℃高温热处理10-30小时,冷却后得到低温型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该材料晶粒尺寸为60~70nm

技术问题

目前技术制备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低温性能较差

技术效果

提高了磷酸铁锂材料的导电性,低温性能优越

4

标题

一种高压实高倍率性能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9/6/28

公开(公告)

CN110429277B

专利权人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高压实高倍率性能的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S1
、按照100∶4.5∶(0.54)的质量比取层状介孔石墨相氮化碳粉末g-C3N4、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和糖类物质,加入到去离子水中,分散,得分散液AS1中,层状介孔石墨相氮化碳粉末g-C3N4的厚度为90-120nm
S2
、按照FePO4∶g-C3N450∶(0.81.5)的质量比,称取FePO4,加入到分散液A中,分散,得分散液B
S3
、按照化学计量比Fe∶Li1∶1,称取锂源,加入到分散液B中,分散,得分散液C
S4
、将分散液C进行超细研磨,经喷雾干燥,得到磷酸铁锂前驱体,将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下,再经在330-460℃预烧3-5h710-790℃烧结12-14hg-C3N4分解,自然冷却,得到高压实高倍率性能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技术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都只能满足单一的高倍率或高压实性能,难以同时兼顾做到高压实高倍率,并且存在材料碳包覆不均匀,机械加工性能差等问题

技术效果

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压实及充放电倍率性能

5

标题

一种高压实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8/4/24

公开(公告)

CN108706564B

专利权人

江西省金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高压实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
、将锂源、正磷酸铁和金属铁粉组成的复合铁源、磷源和碳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料,然后投入分散釜中,加入溶剂作为分散剂进行分散、粗磨及细磨,得到混合均匀的浆料,将浆料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球形前驱体粉末;所述复合铁源为D5012μm的金属铁粉,与一次颗粒为50200nm的正磷酸铁的混合物,其中金属铁粉和正磷酸铁的混合摩尔比例为11110;溶剂的加入量为浆料固含量的20%~60%,分散时间为13h;粗磨时间为15h,粗磨后浆料粒度D50控制在12μm;细磨时间为26h,细磨后浆料粒度D50控制在400800nm
S2
、将所得前驱体粉末进行压片造粒致密化,得粒状前驱体;
S3
、将所得粒状前驱体,在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烧结,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再经粉碎得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

技术问题

成本高、环境污染、电性能不佳

技术效果

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提高磷酸铁锂材料密度,压实密度提高,工艺简单环保,反应条件温和

6

标题

高容量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申请日

2013/11/16

公开(公告)

CN103618083B

专利权人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高容量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生料混合:按锂、铁摩尔比0.96-1.06取磷酸二氢锂和草酸亚铁,并采用高速混合机混合,混合时间10-100分钟,混合均匀得生料;
压片、烧结:以下各烧结过程中要持续补充氮气,及时排放二氧化碳,确保化学反应充分;
a
.一次压片、烧结:采用磷酸铁锂压片机对生料进行100200T压力压片,采用网带窑对压片好的生料进行一次烧结,烧结温度450650℃,烧结10小时以上;
b
.二次压片、烧结:将一次烧结的磷酸铁锂半成品粉碎,采用机械粉碎机粉碎,粉碎粒度D50=1-8μm,向粉碎的物料掺入物料质量1.0-2.0%的掺杂添加剂,倒入反应釜和砂磨机进行湿法混合分散,球磨5-24小时,球磨后产品粒度D50小于5μm,然后进行喷雾干燥,干燥后的物料再进行第二次压片,压力180280T,并投入网带窑进行第二次烧结,烧结温度480620℃,烧结10小时以上;
c
.三次压片、烧结:将二次烧结的磷酸铁锂半成品粉碎,采用机械粉碎机粉碎,粉碎粒度D50小于5μm,向二次烧结后粉碎的物料掺入质量百分含量1-5%的含碳添加剂进行包覆,倒入反应釜和砂磨机进行湿法混合分散,球磨5-24小时,球磨后产品粒度D50小于4μm,并进行喷雾干燥,喷雾干燥后,进行第三次压片处理,压力300400T,压片处理后,再次投入网带窑进行第三次烧结,烧结温度680800℃烧结10小时以上;
烧结后混合:三次烧结完成后,及时收料,在湿度小于40%RH的包装间进行破碎、粉碎处理,控制产品粒度D50=3-4.5μm,粉碎完的磷酸铁锂产品进行混合成批,倒入V型混合机,混合100-200分钟即可,混合后物料D50偏差小于0.5μm
过筛、除铁:混合完的物料过筛,筛网150目;并对物料进行除铁,金属磁性物质铁含量小于100ppb
包装、入库:除铁后对物料进行热封包装,内层聚乙烯袋紧口,外层铝复合热封,装桶、标示,即可入库。

技术问题

电导率低且振实密度小,极大地限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应用

技术效果

提高磷酸铁锂压实密度、电化学克容量和循环性能,提高了磷酸铁锂单晶的导电性

7

标题

一种高振实密度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日

2018/8/22

公开(公告)

CN109250698B

专利权人

江苏元景锂粉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高振实密度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密实磷酸锰铁的制备:
1)分别缓慢滴加铁盐溶液、锰盐溶液、磷源溶液、表面活性剂和络合剂的混合溶液、沉淀剂溶液于三口烧瓶中,70-90℃下搅拌反应3-5h,得到二水磷酸锰铁浆料;
2)用压滤机将反应所得的二水磷酸锰铁浆料过滤为二水磷酸锰铁饼,然后90-100℃真空干燥完全,再球磨1-2h
步骤(二)小颗粒磷酸锰铁锂浆料的制备:
将纯水、磷酸锰铁、锂源、碳源、表面活性剂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粒径为0.3-0.8μm的混合物,得到小颗粒磷酸铁锰锂浆料;
步骤(三)大颗粒磷酸锰铁锂浆料的制备:
将纯水、磷酸锰铁、锂源、碳源、表面活性剂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粒径为3-5μm的混合物,得到大颗粒磷酸铁锰锂浆料;
步骤(四)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粉末的制备:
将步骤(二)的小颗粒磷酸锰铁锂浆料和步骤(三)的大颗粒磷酸锰铁锂浆料按固含量质量比例为19:91单独喷雾干燥进入混合灌中,得到混合均匀的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粉末;
步骤(五)磷酸锰铁锂成品的制备:
将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粉末置于氮气气氛炉内进行烧结,烧结所得粉体过筛后,得到球形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
所述的铁盐的浓度为5-15wt%,锰盐的浓度为8-12wt%,磷源溶液的浓度为10-15wt%,表面活性剂和络合剂的质量比为1:3-5,混合液的浓度为5-8mg/mL,沉淀剂的浓度为12-18wt%,铁盐、锰盐、磷源、混合液与沉淀剂的用量摩尔比为1:1.1:1-1.05:0.3-0.5:1.1
所述纯水、磷酸锰铁、锂源、碳源、表面活性剂的质量配比为100:35-40:(18-22):(5-8):(0.3-0.8)

技术问题

由于其平台电压低(3.3V),没有批量的保护线路和充电器,使其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技术效果

磷酸锰铁锂密度大,大大提高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振实密度,制备反应工艺简单,便于控制

8

标题

一种纳米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水热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4/1/27

公开(公告)

CN103762362B

专利权人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一种纳米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水热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步骤一,前躯体的制备:按摩尔比LiP=31将质量分数为85%H3PO4溶液和LiOH·H2O在搅拌条件下混合;往反应釜内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浓氨水,使反应釜内pH值控制在910范围内,密闭反应釜;加热反应釜,使反应釜内升温至180℃时,按摩尔比(Fe+Mn):TiP=0.990.011,将FeSO4·7H2OMnSO4·H2OTiSO42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后,用高压泵将混合溶液泵入到反应釜内,调控混合溶液泵入速度,保证混合溶液泵入的过程反应釜内温度在170200℃范围内;加热反应釜,使反应釜内温度升至200℃保温710小时;
步骤二,洗涤和碳包覆:当反应釜冷却至60℃以下,用去离子水洗涤步骤一中物料,直至无硫酸根,加入可溶性有机物碳源,喷雾干燥得到干燥粉末,氮气气氛中750℃热处理710小时,冷却后得到LiMnxFe0.99-xTi0.01PO4粉末。

技术问题

LiMnPO4电导率较低,且锰元素在电解液中易分解

技术效果

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合成的磷酸锰铁锂材料电性能优越

9

标题

一种淀粉改性包覆磷酸铁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申请日

2021/7/28

公开(公告)

CN113697787B

专利权人

桂林理工大学

技术手段

1.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LiFePO4/C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体步骤为:(1)分别称取0.3809~3.8085g磷酸铁和0.1000~1.0000g碳酸锂于玛瑙研钵中,研磨20~30分钟,转入烧杯中,加入10~100mL蒸馏水,搅拌分散得分散液,磷酸铁和碳酸锂的摩尔比为2:1;(2)在步骤(1)所得分散液中加入0.1082~1.0820g淀粉和0.0216~1.0820g淀粉改性剂,水浴加热至60~100℃,恒温搅拌至形成淡黄色粘稠浆料,接着转入120℃鼓风干燥箱中干燥12小时以上得改性淀粉包覆的磷酸铁锂前驱体,其中:淀粉和淀粉改性剂质量比为1~41;(3)将步骤(2)所得改性淀粉包覆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用玛瑙研钵研磨10~30分钟,转入瓷方舟中并置于真空管式炉内,在氩气气氛下,以2~4℃/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360~400℃,预烧1~3小时,接着以同样的升温速率加热至600~800℃,保温2~20小时,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出炉,研磨10~20分钟,得到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所述淀粉为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变性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淀粉改性剂为尿素。

技术问题

用作碳包覆LiFePO4原料时获得的复合材料颗粒团聚严重,其比容量、循环和倍率等性能均不够理想

技术效果

借助分子增韧改性提高磷酸铁颗粒表面淀粉糊成膜的均匀性、柔韧性和稳定性,通过碳热还原固相反应,制得颗粒尺寸、分散性和电化学性能良好的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

10

标题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纳米级磷酸铁的方法

申请日

2013/12/5

公开(公告)

CN104692352B

专利权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技术手段

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面包覆纳米级磷酸铁的方法,为2%纳米级FePO4包覆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步骤1:配制FePO4溶液
称取分析纯Fe(NO3)3·9H2O作为铁源,用去离子水配制成1.0mol/L铁盐水溶液;称取分析纯NH4H2PO4为磷源,用去离子水配制成1.0mol/L磷酸盐水溶液;
将步骤1⑴中铁盐水溶液用计量泵泵入不锈钢反应釜中,设定反应温度50℃,反应釜搅拌转速150r/min,然后将步骤1⑴中磷酸盐水溶液用计量泵泵入铁盐水溶液中,控制溶液中的P/Fe摩尔比为1.02,搅拌均匀,形成均相无沉淀的茶色FePO4水溶液;
步骤2:正极材料打浆
称取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50kg,放入高粘度搅拌机的搅拌仓中,该正极材料粒径D508.637μm,比表面积为0.32m2/g
加入步骤1⑵配制的FePO4水溶液13.5LFePO4LiNi0.5Co0.2Mn0.3O2的质量比为2.0%;
用高黏度搅拌机打浆40min,形成黑色粘稠浆料;
步骤3:烘干浆料
把步骤2⑶制成的黑色粘稠浆料置于不锈钢烘盘放入鼓风干燥箱中,设置鼓风干燥箱温度150℃,烘干浆料8h,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形成黑色粉末;
步骤4:烧结粉末
把步骤3制成的黑色粉末装于匣钵中,以4kg/匣钵的黑色粉末在高温窑炉中于650℃烧结10h;冷却至室温后直接过400目筛,得到纳米级FePO4包覆的正极材料LiNi0.5Co0.2Mn0.3O2

技术问题

反应造成包覆物FePO4生成分布不均匀,而影响其实际效用

技术效果

发明采用原位生成法可以在正极材料表面非连续性致密包覆纳米级FePO4,显著提高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和循环性能;本发明工艺简单成熟且易于操作

8.3 富锂锰基氧化物的专利导航建议

8.3.1 技术研究方向

富锂锰基氧化物技术领域尚未涉及或较少涉及以下技术方向:

1)通过改进镍的化合物、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锂蓄电池、钨的

化合物、锰酸盐、高锰酸盐、活性材料的电极、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提高倍率性能;

2)通过改进镍的化合物、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锂蓄电池、钨的

化合物、锰酸盐、高锰酸盐、活性材料的电极、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提高循环稳定性;

3)通过基于混合氧化物或氢氧化物、锂蓄电池、钨的化合物、锰酸盐、

高锰酸盐、活性材料的电极、二次电池或二次半电池提高电化学性能。

8.3.2 重要专利解读

为获取现有技术的改进基础,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技术富锂锰基氧化物方向的重要专利进行解读,如下表所示。

8-3-1 富锂锰基氧化物方向重要专利解读

1

标题

微波法制备的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方法

申请日

2010-11-16

申请号

CN201010551883.7

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技术手段

一种微波法制备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为:将一定比例的锂的氢氧化物、氧化物或盐、过渡金属M的氢氧化物、氧化物或盐与掺杂金属M’的氢氧化物、氧化物或盐以及添加剂通过机械或者化学方式混合均匀后置于空气气氛炉中,采用微波加热方式或者是微波与其他常规电阻式加热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热处理,得到所需的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即为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所述过渡金属M为镍、钴或锰的一种或几种元素,且必须含锰元素;所述掺杂金属M’MgAlBGaZrTiCrZn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所述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的分子式Li1+xNiαCoβMnγM’δO2,其中0x≤0.330≤α10≤β10γ10≤δ≤0.2αβ不同时为零;所述热处理过程分为两段,其中第一段温度为室温至500℃,第二段温度为5001000℃,微波加热恒温烧结时间为10分钟~5小时,电阻式加热恒温烧结时间为1小时~20小时。

技术问题

在这些传统工艺中,对于锂过渡金属前驱体粉末(由锂源和过渡金属源混合均匀后得到)的后期热处理方式均采用了常规加热方式。这种加热方式是依靠发热体(如电阻丝)将热量通过对流、传导或辐射等方式传递到被加热材料,使被加热材料由表及里达到某一温度。因此,这种常规加热方式合成温度高,烧结时间长,耗能大、生产效率低,材料的制备或生产成本偏高;生产过程中大量锂盐挥发,造成配方控制的困难;而且升温速率慢,导致产物粒径大且粒径范围宽,颗粒形貌不规则,最终导致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不易控制。

技术效果

热处理采用微波加热方式或者是微波与其他常规电阻式加热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不仅缩短热处理时间,提高热利用效率,而且热处理均匀,解决了常规加热方式加热不均匀、时间长与温度高等问题,制备的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无杂相,且产品平均粒径均匀,循环性能优异,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综合性能指标高于同等条件下,单纯使用电阻式加热环境下制备的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节能高效,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2

标题

一种非水电解液和一种锂离子电池

申请日

2016-02-25

申请号

CN201610104560.0

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技术手段

一种非水电解液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非水电解液用于与锂离子电池中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相匹配;该非水电解液包括有机溶剂和锂盐,所述有机溶剂选自非碳酸酯溶剂;所述非碳酸酯溶剂选自含磷化合物、醚类化合物、离子液体、砜类化合物和腈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含磷化合物选自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磷酸酯、式III所示结构的链状磷腈化合物和式IV所示结构的环三磷腈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式IIII中,R1R2R3R7R8独立的选自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12的含氟烷基、芳香基或含氟芳香基,其中,式IIIn110的整数;式IV中,R9R10R11R12R13R14独立的选自氢原子、卤素、烷基、含氟烷基、烷氧基、含氟烷氧基、芳香基或含氟芳香基;所述醚类化合物选自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问题

富锂正极在首周充电活化过程中产生的O2在高电位下易得到电子,生成自由基离子O2.-,该自由基离子会迅速地与碳酸酯溶剂发生亲核反应,反应产物有机羧酸锂和碳酸锂会沉积在电极表面,使电极表面电阻不断增加,造成电极材料中Li2O的流失,引起材料中化学组分变化和相转变,表现为电池电压滞后的发生。

技术效果

提供的非水电解液具有较好的抗亲核攻击能力,高活性的自由基离子O2.-较难与这些溶剂发生亲核反应,从而有效抑制了材料中Li2O流失,稳定了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有效缓解了材料电压滞后现象的发生。同时本发明提供的非水电解液具有抗氧化性好且不燃的特性,因此本发明提供的非水电解液制备的富锂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

3

标题

一种铌掺杂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8-08-29

申请号

CN201810997300.X

专利权人

湘潭大学

技术手段

采用聚合物模板法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1)聚合物模板的制备:通过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微球,微球经冷冻干燥得到聚合物模板;

(2)富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制备:将聚合物模板浸泡在含有尿素的过渡金属盐水溶液中,加热至水分完全蒸发,将得到的微球加入含有锂盐和铌盐的溶液中,干燥得到富锂正极材料前驱体;

(3)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将富锂正极材料前驱体在空气中分段高温煅烧,冷却得到产物Li1.20-xNbxMn0.54Co0.13Ni0.13O2,其中0≤x≤0.10

技术问题

Li2MnO3电子导电率低,致使LMLO材料的倍率性能低。因此,首次库伦效率低、循环过程中放电电压持续降低和充放电倍率性能差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动力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

技术效果

交联P(AA-MAA)微球中三维网孔的限域空间,使得原位生成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粒径得以有效控制,即使在高温煅烧过程中,这些颗粒由于聚合物分子链的隔离,也不易融合长大,最终的产品由纳米颗粒聚集为微米级的颗粒,呈现多孔结构。其中,纳米粒径缩短了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距离,微米颗粒降低了材料的比表面积,减轻电解液在颗粒表面的副反应;多孔结构不仅有利于电解液渗透进微米颗粒内部,而且可以缓解颗粒于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因此,本发明所得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体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4

标题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0-04-21

申请号

CN201010154308.3

专利权人

宁波富理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以氢氧化锂、硝酸镍和醋酸锰摩尔比为6∶1∶3的配比混合,加入去离子水配成0.2mol/L的溶液,所得溶液用高速离心喷雾干燥机干燥得到混合粉体,喷嘴气体流量由压缩空气的压力控制,压力控制在0.4MPa;空气进口温度为200350℃,出口温度为80100℃,将混合粉体放入炉中,在空气气氛中以520℃/min的速度升温加热,在400550℃恒温煅烧3h,然后在8001100℃恒温煅烧310h,液氮迅速冷却,研磨后即可制得正极材料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Li1.2Ni0.2Mn0.6O2

技术问题

超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合成方法很多,有固相反应法、液相共沉淀法、水热~离子交换法、溶胶~凝胶法、燃烧法以及熔盐法。固相反应法反应不均匀,容易产生杂相,对其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其他方法虽可制备出电化学性能较好的层状富锂锰基氧化物,但这些方法步骤复杂或成本高,不利于实际应用。

技术效果

利用本发明制备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富锂层状锰基氧化物产品粒径均匀,粒径在13μm,具有超高的比容量,初始放电容可达260mAh/g。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5

标题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14-07-29

申请号

CN201410365645.5

专利权人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技术手段

所述正极材料的化学式可表示为:Li(3+x)/3-yKyMn(1+x)/3Co(1-x)/3Ni(1-x)/3O2,其中0.3≤x≤0.9y(1+x)/162;所述正极材料具有a-NaFeO2型层状岩盐结构,属六方晶系,空间点群为R-3m

技术问题

富锂锰基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其极高的放电比容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动力型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富锂锰基三元材料还存在以下缺点:(1)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大、库伦效率低;(2)循环过程中析氧,导致安全问题;(3)由于Li2MnO3组分电导率低,导致倍率性能差;(4)循环过程中存在尖晶石相变,导致放电平台的降低以及容量损失,循环稳定性差。

技术效果

采用原位钾掺杂的锰前驱物作为锰源进行制备,所采用的制备方法操作具有简单、生产成本低、合成周期短和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可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合成。

6

标题

一种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磷、钨共掺杂改性制备方法

申请日

2020-02-14

申请号

CN202010093112.1

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技术手段

所述富锂锰基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化学式为Li1.2Ni0.13Co0.13Mn0.54WxPyO2,其中0.01<x<0.050.001<y<0.01,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液相共沉淀的方法制备PW共掺杂的NiCoMn的碳酸盐和/或氢氧化物前驱体材料,包括:a、称取具有化学式Li1.2Ni0.13Co0.13Mn0.54WxPyO2中所示的化学计量比的含NiCoMn元素的化合物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记为溶液A;称取化学计量比的P元素和W元素的掺杂剂与沉淀剂配制成混合溶液,记为溶液B,溶液B含有一定量的氨水或草酸作为络合剂,其中P元素的掺杂剂是焦磷酸盐,W元素的掺杂剂是钨酸盐;b、将溶液A10~50mL/h的恒定流速滴加入反应釜内,溶液B通过反应系统自动调控,控制反应体系的pH稳定在6~8之间;反应一定时间后获得淡粉色沉淀材料,抽滤洗涤后干燥,得到PW掺杂的前驱体材料;

技术问题

一是该类材料首圈较大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全电池体系的构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该类材料存在着严重的电压衰减现象,100圈循环后的电压衰减可达到200mV以上,这就使得该类材料的能量密度随着电压的衰减大打折扣;三是较差的倍率性能,具体来说该类材料1C的容量保持率仅为0.1C容量的75%左右,更高倍率下性能则表现更差,脱嵌锂过程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垒,使得该类材料在快充领域的优势较弱;四是由于材料本身的真密度较低,使得材料的压实密度较低,从而使得该类材料在压实密度上的不具优势。综上四点作为富锂材料商业化之路上的四大难题,虽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从材料制备到机理研究,该类材料的在商业化进程中并未取的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技术效果

该方法在不牺牲材料容量的前提下稳定了材料的结构改善了富锂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7

标题

基于镧掺杂和表面氧空位修饰联合机制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申请日

2017-11-01

申请号

CN201711056534.6

专利权人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包括如下步骤

1)将锰盐、钴盐、镍盐和硝酸镧溶于乙二醇中,并在搅拌速度为400800r/min的条件下,搅拌1.52.5小时,其中锰盐的浓度为0.052.4mol/L,钴盐和镍盐的浓度均为0.022.3mol/L,硝酸镧的浓度为0.010.07mol/L,并命名为溶液A;在搅拌的条件下,将碳酸氢铵溶于乙二醇中,并在搅拌速度为400800r/min的条件下,搅拌1.52.5小时.其中碳酸氢铵的浓度为0.052.7mol/L,并命名为溶液B

2)在搅拌速度为500850r/min的条件下,将溶液B0.20.5/s的速度滴入溶液A中,并继续搅拌0.52.5小时,命名为溶液C,将溶液C移至反应釜中,并在180℃下保温24h,然后将反应釜中的溶液离心,获得沉淀物,并先后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各洗3次;

3)将所得沉淀物移至马弗炉中,并在500℃下热处理6h,即获得镧掺杂的前驱体氧化物;

4)通过对镧掺杂的前驱体氧化物和锂盐研磨,将其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料送入马弗炉中,在900℃下煅烧16小时,升温速度为5℃/min,即得镧掺杂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

5)将镧掺杂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材料放置纯铝制坩埚中,然后移至管式炉中,在500℃下热处理12h,气氛为氮气,即得基于镧掺杂和表面氧空位修饰联合机制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其中,

步骤(1)中所用镍盐为氯化镍、硝酸镍、硫酸镍或乙酸镍中的一种或其组合;钴盐为氯化钴、硝酸钴、硫酸钴或乙酸钴中的一种或其组合;锰盐为氯化锰、硝酸锰、硫酸锰或乙酸锰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步骤(4)中所用的锂源为硝酸锂、乙酸锂、碳酸锂或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技术问题

富锂层状材料在其走向商业化过程中,还具有3个主要的缺陷待克服:(1)首次充放电的库仑效率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当放电电压超过4.5V时,Li2MnO3发生分解生成Li2O,从而造成Li2O损失和电极氧化,使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多。并且,由于库仑效率低而导致的大量锂金属沉积在碳负极,还会产生很严重的安全问题。(2)循环稳定性差(电压平台和放电容量衰减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在高电压下,电极和电解液界面不稳定,特别是在第一次循环过程中,氧的从晶格中的脱出,会导致正极材料表面微裂纹的产生,并且还伴随的有晶格畸变。而且,在长期的循环过程中,在过渡金属层中发生阳离子混排,导致盐岩相逐渐向尖晶石相转变。最近研究发现,其电压平台衰减与过渡金属原子被束缚在四面体间隙中有很大的关系。采用元素掺杂发现,当掺杂的元素半径较大时,电压平台衰减有较明显改善。这是由于半径大的过渡金属原子进入四面体间隙所需要克服的能垒较高,从而被束缚在四面体间隙中的过渡金属原子较少。(3)富锂材料中的Li2MnO3组分的电子导电性较差,因而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差。(4)充放电过程中,材料表面析氧问题严重影响着富锂材料的安全性能。研究发现,当在材料表面生成一层均匀的氧空位时,可以抑制O2-/O2的氧化还原反应,使O2-更容易被氧化为O-,进而提高材料的安全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技术效果

所采用的基于镧掺杂和表面氧空位修饰联合机制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与单纯镧掺杂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单纯氧空位修饰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和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镧掺杂能稳定晶格结构,减缓过渡金属离子向锂层的迁移,从而改善了富锂锰基层状材料放电电压平台的衰减严重和循环性能差等问题。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在纯铝制坩埚中热处理时,由于铝的还原性强,能在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氧空位。表面氧空位修饰能够提高晶格中氧的活性,使O2-更倾向于被氧化为O-,而不是以O2的形式析出,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安全性能。因此,基于镧掺杂和表面氧空位修饰联合机制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能够有效的避免单纯镧掺杂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单纯氧空位修饰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和富锂锰基层状材料的不足,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

8

标题

基于多巴胺和磷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产品和应用

申请日

2018-12-19

申请号

CN201811556388.8

专利权人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将乙酸锰、乙酸钴、乙酸镍和乙酸锂溶于醇中,并在搅拌速度为400800r/min的条件下搅拌1.52.5小时,其中,

乙酸锰的浓度为0.052.4mol/L,乙酸钴和乙酸镍的浓度均为0.022.3mol/L,乙酸锂的浓度为0.011.5mol/L,所得溶液为溶液A;在搅拌的条件下,将草酸溶于乙二醇中,并在搅拌速度为400800r/min的条件下,搅拌1.52.5小时,所得的草酸溶液的浓度为0.052.7mol/L,为溶液B

2)在搅拌速度为500850r/min的条件下,将溶液B0.20.5/s的速度滴入溶液A中,并继续搅拌0.52.5小时,得到溶液C,将溶液C移至反应釜中,并在180℃下保温24h,然后将反应釜中的溶液离心,获得沉淀物,并先后用乙醇和去离子水反复洗涤;

3)将所得洗涤后的沉淀物移至马弗炉中,并在500℃下热处理6h,即获得前驱体氧化物;

4)通过对前驱体氧化物和锂盐研磨,将其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料送入马弗炉中,在900℃下煅烧16小时,升温速度为5℃/min,即得富锂锰基氧化物材料;

5)将上述得到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材料分散于溶有多巴胺和磷酸锂的乙醇溶液中,并不断搅拌至乙醇全部挥发,最后将其移至真空烘箱中在80℃下烘干,即得基于多巴胺和磷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氧化物材料;其中,

多巴胺和磷酸锂的摩尔比为0.2-5,多巴胺和磷酸锂在乙醇中的浓度为0.02g/ml-0.2g/ml;其中,

步骤(1)中所用醇为乙醇、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步骤(4)中所用的锂盐为硝酸锂、乙酸锂、碳酸锂或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技术问题

1)首次充放电的库仑效率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当放电电压超过4.5V时,Li2MnO3发生分解生成Li2O,从而造成Li2O损失和电极氧化,使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多。并且,由于库仑效率低而导致的大量锂金属沉积在碳负极,还会产生很严重的安全问题。(2)富锂材料中的Li2MnO3组分的电子导电性较差,因而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差。(3)循环稳定性差(电压平台和放电容量衰减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在高电压下,电极和电解液界面不稳定,过渡金属离子溶解于电解液中。

技术效果

本发明得到的基于多巴胺和磷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尤其是其循环性能相对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富锂锰基层状材料而言,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9

标题

钼酸锂包覆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日

2021-03-23

申请号

CN202110310504.3

专利权人

江苏蓝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所述Li2MoO4包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结构包括: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内核和Li2MoO4包覆层,并且所述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内核和Li2MoO4包覆层之间存在Mo6+浓度梯度过渡层;所述过渡层中,Mo6+浓度由包覆层一侧向内核一侧逐渐递减,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0.1-10nm;所述Li2MoO4包覆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化学表达式xLi[Li0.33Mn0.67]O2·(1-x)LiMO2@Li2MoO40<x<1;其中,M至少包括MnNiCoAlMg中的两种元素。

技术问题

将四水合钼酸铵溶于去水中,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溶于钼酸铵溶液中搅拌,通过缓慢滴加氨水,调节pH,加热搅拌至水分蒸发完毕,进行干燥,煅烧,得到不同质量分数MoO3包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样品。该方法获得的氧化物包覆层虽然能提升循环稳定性,该方法会将降低材料的克容量以及能量密度。

技术效果

采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正极材料采用溶液辅助的低速球磨混料方式制备,增加原料的均匀度且易于工业化大面积生产。

10

标题

一种改善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循环稳定性的方法

申请日

2017-04-20

申请号

CN201710260857.0

专利权人

北京创能惠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手段

1)对使用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组装的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下,进行首圈充放电活化;活化温度是40℃-85℃

2)活化后,进行充放电循环使用;

所述步骤1)中,进行充放电压范围为2.0-4.8V,电流密度为5mA/g

技术问题

稳定富锂材料循环过程的方法都是通过降低截止电压的方法实现的,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低的充电截止电压使得锂离子的不会完全脱出,残留的锂离子起到支撑结构的作用,从而达到保持循环稳定性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由于较低的充电截止电压,不能实现高截止电压的充放电循环,影响材料的能量密度。

技术效果

用此方法活化后的富锂正极材料,其电压衰减得到明显抑制,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

8.4 高价值专利组合布局建议

基于上述专利信息,对委托方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富锂锰基氧化物的专利布局有以下建议:

1、总体规划,分级管理

首先,建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项目三年专利规划,明确专利规划的投入,确立包括专利规模在内的专利规划总体目标,并根据总体目标确定项目期内专利进度规划。

根据总体目标,对预申请的专利采用内部分级管理,如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可分为重要专利、一般专利和其它专利三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的专利采用不同的申请管理策略。通常重要专利和其它专利比较容易甄别,占比都较小,除此之外均为一般专利,一般专利可能占比较多。需要注意的是,此内部分级管理制度更多的是根据研发情况粗分,但具体实践中一般专利也可能在专利转化过程中发挥出比重要专利更关键的作用,因此也不能忽视。

2、以点带面,组合式布局

1)围绕目标技术效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改进

从目标技术效果反推,可考虑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对具体的技术分支,可参考其中的技术空白点作为入手点,结合研发内容进行组合式布局。

2)针对某一技术点拓宽使用的不同场景挖掘不同的技术效果

针对不同场景的特性进行挖掘不同的技术效果,通过该方式可能产生一系列有技术关联的专利,从而实现组合式布局,对技术方案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3、专利申请类型和区域

对于申请区域,结合专利规划以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建议先在中国申请相关专利,如后续有专利转化可能和产品市场开拓需求,再选择以PCT途径进入其他国家。

我国专利申请的类型一般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结合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的全球专利情况,建议委托方优先申请发明专利,对于后续有专利转化可能性的设备改进型专利可以考虑同日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4、辅助竞争策略

由于专利具有地域性,对于重要申请人或发明人未进入目标国或未在目标国获得授权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新专利也可重点关注,并尽早在目标国内布局相关专利,从而抢占技术高地。

对于重要申请人或发明人仍在审查中的重要专利可以考虑通过提公众意见的方式进行阻击,加大其授权难度。

另外,委托方可以借助科研优势,申请相应的基金支持,重点关注基础技术的研究,培育核心专利,并通过专利许可模式进行专利运营。还可以在专利布局中取得足够数量的核心专利,即标准必要专利,在标淮必要专利的周围进一步部署一些外围专利,及时对标准必要专利作补充和加强,这也是标准化专利更持久获利的重要手段。


第九章 专利导航项目成果应用

企业专利运营决策是企业类专利导航项目的成果应用环节,需要企业与专利导航项目团队密切配合,在专利导航分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总体定位和整体战略,进一步凝练与甄别,围绕专利运营提升企业竞争力,嵌入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等各个环节,形成企业专利运营总体方案或分项计划,从而实现专利导航企业创新发展。

9.1 成果应用原则

充分应用企业类专利导航项目,全面优化企业专利布局,提升企业专利运营效益和竞争力,要把握以下3个原则:

融合性。专利运营涉及企业市场竞争策略、技术与产品开发、投资并购等方方面面,专利分析成果应当融合嵌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从保障于企业的市场目标,避免脱节。

系统性。专利运营涉及的环节多、链条长,不同环节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不同,在运用专利分析成果过程中,企业各项决策应当互为支撑、形成体系、发挥合力。

可操作性。基于专利导航分析形成的专利运营总体方案或分项计划,要目标明确、分步有序、匹配资源,确保可实施、可落地。

9.2 完善相关发展规划

9.2.1 知识产权管理完善规划

1)推动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

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企业来说极其重要,企业可以通过系统地管理不断强化、提升自己的知识产权水平,这对企业知识产权来说是一个良性循环。知识产权生命周期分为创造、保护、管理、运营四个部分。

创造”部分包括资讯收集、决策决定、技术方案形成等。企业应该尽量多地收集行业、技术等信息,先决定自已技术创新的方向,再通过详细了解具体领域的专利技术,寻求突破。“保护”部分包括对市场其他知识产权、竟品公司的监控。为了防止自己的知识产权收到侵犯,企业应该对最新的商标申请和专利申请进行密切关注,尽量发现侵权行为,尽早采取保护措施。“管理”部分包括对知识产权文档、费用期限的管理。因为企业没有专职专人来管理,经常容易造成文件丢失、费用逾期等等问题,造成企业重大的损失。建议企业运用一些合理的工具,对知识产权的文件和费用进行系统地管理。“运营”部分包含了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抵押等等。在进行这些运营活动前,建议企业先有资质的机构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专业的评估,这样能够保证在运营时自己的权益最大化。

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产出更多的知识产权成果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维护。建议未来规划建设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平台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务进行管理。采用知识分享模式,以规范知识产权工作路程和提升工作效率为目标,以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及运用的全生命周期业务为主线,覆盖商标、专利、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相关业务的申请、审核、过程跟踪、信息汇总等日常事务,同时融合了费用管理、期限管理、文档管理、统计分析等需求,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内部流程审批与外部委托办理,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与管理能力。

2.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落实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必不可少。因此,在随后的工作中可以增加相关从业人员,更好的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层次化和阶段化。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可组织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比如法律基础、管理能力、实务能力等课程培训,确保知识产权工作人员能够在不断完善的规范制度下完成日常管理事务;另外也可以组织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培训,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意识,尤其是通过课程培训,使研发人员能够在研发工作中更好地利用专利信息,辅助研发工作。

9.2.2 技术开发工作规划

1)项目立项前,做好尽职调查

在产品技术研发立项前,应做的尽职调查包括知识产权现状、市场调研。通过知识产权检索和市场需求分析,掌握企业能够开展此技术研发、是否存在知识产权壁垒。具体检索包含专利文献、期刊文献等,分析包括关键技术专利数量、地域分布情况、识别该技术领域现有的专利权人等,明确产品潜在合作方和主要竞争对手,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预算等工作,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的浪费。

2)项目研发中,实施动态预警

在项目研发中,根据前期的调研信息,实施进行跟踪,持续关注重点竞争对手的动态,进行预警工作。根据掌握的竞争对手的专利信息判断是否调整技术开发方案,提高研发效率,同时降低侵权风险。对待自身产品具有优势的技术点,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和进度,争取使研究成果成为自身的技术优势。

3)成果产出后,重点技术优先保护

产品开发成功,包含了众多的技术点。在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中,优先关注选择重点技术进行保护,能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对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的专利技术,可以优先对这几个技术特征的技术改进与发展进行保护,提高产品整体竞争力。

9.2.3 产品保护工作规划

1)进行风险排查,辅助出口预警

专利预警是立足于专利信息分析,并敏锐捕捉经济、产业、市场等相关信息,将专利信息置于技术创新、市场演变和产业革新的背景中,通过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国内外市场现状、产品销售目的地专利布局现状等,以全面而宽广的视角去分析和预测专利风险,进而提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对策。

目前,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无海外专利布局,但在产品考虑进入海外市场时,应当提前给予目标市场主要申请人较多的关注,掌握专利申请动向与布局技术效果,避免产品侵权;同时应当提前考虑自身在目标市场的专利申请与布局策略,保护产品在目标市场的销售实施。在专利布局较少的地区,建议针对具体国家的相应保护政策、法律、现有产品等信息综合考虑,确定是否需要提前申请专利,以及如何布局达到保护效

2)选择合适方式,进行产品保护

在我国权利人就同一项新技术既可以申请专利从而受到《专利法》的保护,也可以选择将其作为技术秘密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的保护。两者比较来说,专利是一种强保护,不论他人是模仿或独立开发了相同的发明创造,只要侵犯了专利权,即可得到保护,保护期限有时间限制。而技术秘密,是一种弱保护,职能禁止他人违背保密义务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披露和使用有关的商业秘密信息,不能禁止他人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和使用有关的秘密信息,在保护期限上没有时间限制,只要该信息仍然具备商业秘密的实质要件,都可以受到保护。

企业在研发取得技术成果后,以哪种形式保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从技术本身的特性,如果容易通过反向工程获得技术,应当优选专利保护。从地区专利保护力度,如果知识产权执法环境较弱,在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的胜诉率低,或者即使胜诉得到的赔偿额太小,专利权人通过专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则更适合通过技术秘密来保护:对于专利保护力度强、侵权损失重大的国家和地区,则应该积极布局专利。从企业的保密措施,如果企业有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人员相对稳定,涉密信息接触的人员范围小,相对来说,可以更多地采取技术秘密保护。从预期的技术生命周期,如果预测技术生命周期较长,可以申请专利保护为主。

另外,可以在申请专利时适度考虑保留技术秘密。如果能避免对专利新颖性的影响、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公开不充分的情况,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保护技术。

9.3 保障相关资源投入

人力资源保障及投入。《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安防IPC芯片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报告》属于公司重要的专利导航成果,其涉及相关人员较多,企业的研发部、业务部、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等部门要组建强有力的人员支持确保本成果得到实际的应用,并且产出良好的成效。具体而言,研发部要针对部门的属性及架构,匹配对应的人员,对本次产出的专利导航成果进行认真解读并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信息,并制定出相结合的方案。研发部、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作为企业产品及技术核心开发部门,要优先保障研发人员的投入,发挥其在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方面优势,充分运用专利导航分析成果,找准技术研发重点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除此之外,业务部要组建核心业务团队,针对企业现有产品、销售等进行分析总结,规避产品上市风险对未来销售的新产品加大宣传与营销,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将公司主打产品推向市场巅峰。

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及投入。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要形成专利导航成果应用良好的沟通机制,该机制要求每隔两个月进行项目的成果应用沟通,对项目应用遇到的难题、项目成果应用实施工作总结项目成果应用下一步工作开展等工作的直接对接,通过设立项目负责人制沟通机制的方式,为项目的成果应用的发展与实施把控进度、把控发展方向,为项目的成果应用高效达成、项目任务目标高质量完成起到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要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流程制度,要让制度作为成果应用的保障性文件。

外部服务力量保障及投入。专利导航成果的应用,要充分发挥服务机构、其他咨询机构的价值与作用。本项目的实施单位中部知光,其具有在专利分析、专利运营、成果应用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给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指引的作用。

资金充足保障与快速支持。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利导航工程项目成果应用期间,要设立导航成果应用专项资金费用支出方面既要保障专项资金支出的及时性,也要保障专项资金开支的合理性专款专用。此外,也要保障本项目成果应用资金的充足性,保障本项目资金使用的便利性,以便早日产出,建成实效,高规格、超标准完成专利导航成果应用预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附件

附件一:三元材料专利数据集

附件二:磷酸铁锂专利数据集

附件三:富锂锰基氧化物专利数据集

附件四:武汉先进院专利评估结果








1上海有色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新能源峰会】

??????9????


相关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